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今年是一个别有意味的时间:大范围的知青运动50年和改革开放40年。这两段历史我们都是亲历者,50年的时光应该使一个群体思想成熟,也应该使一段历史盖棺论定,但是历史与当下的联结本身就造成了评价的复杂性。当下知青文学研究与知青文学创作一样,走入一种困境:历史的与审美的、时代的与个人的、政治的与情感的、崇高的与卑俗的诸种困惑始终纠结于创作者和研究者的内心,也纠结于我们知青人的内心。知青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纯粹的经验性写作,知青文学研究就是研究我们自己。

  • 标签: 知青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研究 改革开放 知青运动 群体思想
  • 简介:在中国当代史上,有一场运动曾书写了一个时代,同时彻彻底底地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这场运动正是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发展高潮、浩浩荡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知青"自此成为一代人共同的名字,成为一代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中国数百万知青来说,他们的前半生大多经历过身份上极具反差的变化过程:从城市里热血激昂的"红卫兵"小将、怀揣革命理想的初高中学生。

  • 标签: 知青文学 精神价值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当代史 流变 人的命运
  • 简介:<正>现代神话的彻底崩溃,使知青们一一昔日的红卫兵从噩梦中醒来。社会思想的突然转折与社会感情的剧烈变化,他们陷入了暂时的迷惘与空白之中。外在的神祗破碎了,那不过是一场荒诞的梦。而没有信仰,没有精神依托的生活,对于这一代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自然也是荒谬的。于是,他们必须寻找“神”,重建自己理想之神,这是他们生命的钟摆。“我佛我心”——“我”所信仰的便是我自己。我就是

  • 标签: 孤独感 知青文学 孤独意识 知青作家 社会实践 自我批判
  • 简介:提到北大荒知青作家群,人们都自然想到“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到北大荒插队的知青作家,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就有来自全国各地志愿垦荒的青年队伍参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从建国到文革后,国内纯文学期刊也大多刊登过这些文化青年、军旅作家、本地青年农民等创作的文学作品及反映他们生活的作品。作为时代印记,这些有文化的知识青年也曾为北大荒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地位不可忽略。本文也将他们列为研究范围,借以体现北大荒知青作家群的完整性和与《北方文学》的关联性。

  • 标签: 北大荒文学 《北方文学》 知青作家 作家群 “文革”期间 青年农民
  • 简介:近几年来,文化界似乎一直在进行一些追忆、一些怀念,进行一些关于过往的呈现。这样的反思和怀念集中于百年来无数个时代的剪影,比如乔海燕白描生活的《随记光阴》,比如银幕上好评如潮的《芳华》《无问西东》。总是在时代的转型期,无数的研究者、表达者和记录者在努力地试图去记录着什么,也终究会无奈地遗忘掉什么,有着刻意的存留,兼及刻意的忽略。而当我们走过一个时代,当过去都已经成为历史。

  • 标签: 知青文学 历史 回忆 转型期 研究者 怀念
  • 简介:作为评论家的郭小东,主要理论建树在知青文学领域,但他在一些重大文学问题上,也时有新锐的见解。他对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态势,有一种忧患与冷静的审视。独立的自由的文学行走,形成了郭小东深厚的人文意识、文学情怀和高远的文学视野。

  • 标签: 郭小东 知青文学研究 思想者 个性魅力 人文意识
  • 简介:文学文化学以文学与文化的交互作用作为研究视角对草原知青文学展开文化类型学的分析,不仅可以明晰地类型化草原知青小说的文本风貌,更可以勘清影响其不同风貌形成的内在知识单元,从而为草原知青小说的深入研究奠定文化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发现草原知青小说叙事风貌深受国家政治文化、地域及民族文化的影响,由此显现了独特的文学身份与价值认同。

  • 标签: 文学文化学 草原知青 小说 国家政治文化 地域文化 民族文化
  • 简介:<正>生活过八年的黑龙江给我留下寒冷的记忆,那是没有办法的,气候已经浸润心灵深处。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梦见自己回到积雪的深山老林,风声、飞雪与苍茫大地都成了真实,惊醒

  • 标签: 苍茫大地 心灵深处 八年 小姐姐 薄纱 活下去
  • 简介:在兵团时,我们连的司务长姓李,是当地人。平时李司务长总是揩兵团战士的油,知青们很讨厌他。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时,李司务长恰逢喜得贵子,跑来请知青取名。一知青说:"叫李卫星。"

  • 标签: 生孩子 李红星
  • 简介:少年时代,我读着中外名著长大对生活充满了幻想。高中毕业后,内心最怕庸俗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插队。我宁可一辈子在农村,也不愿在家里买菜做饭。

  • 标签: 知青 少年时代 中外名著 高中毕业 幻想
  • 简介:理想主义精神贯穿于知青文学史。知青文学中它表现为一种具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力求实现“载道言志”的文学功用,这也是知青文学理想主义精神的积极内核。理想主义具体表现为伦理原则和群体意识。前者指一种善恶观、道德感,是知青们置于首位不可移易的准则;后者则指知青心中“我们”而非“我”的意识。对于过于务实,呼唤理想的文坛而言,知青文学理想主义精神的积极内核,将发挥出借鉴甚至榜样的作用

  • 标签: 理想主义 知青文学 积极内核
  • 简介:知青文献中有关"科学实验"的叙事较少或较零碎。而事实上,即使在上山下乡的艰苦劳作中,仍有一些有理想信念的知青在探索"科技"文明的曙光。不论插队知青,还是农场知青,他们在上山下乡过程中开展的科学实验,都为农牧业生产做出了贡献,这些知青叙事中被湮没的"科技"记忆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梳理。

  • 标签: 知青记忆 科学实验 上山下乡 知青
  • 简介:知青”这个词已变得日益陌生。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许多年前,我生活在一个知青大院里。我们知青大院里住着的全是从天南海北而来,和我父母一样经历了那个疯狂的年代后就把根扎在这里的人。母亲每次给上海的家人写信,从不叫一声苦,并且省吃俭用地每月攒下二十元钱定期汇给上海老家。外婆寄来了两大包葡萄干。劝母亲:“身体要紧。”母亲万千珍重地将它们封在

  • 标签: 知青女儿
  • 简介:2016年我家的清明节与众不同。王林哥,一个阔别40年,当年在我家搭伙吃住过的知青,不嫌乡野,不辞奔波,专程从南宁,专门选择在清明节的这天赶来回访我家。

  • 标签: 中国 当代文学 散文 《知青缘长》
  • 简介: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由于国家的动员和组织,有不少知识青年下乡、同乡参加农业生产。邢燕子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代表。但那时的回乡、下乡,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多、在城镇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农村有文化的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因此,那时的知识青年下乡、同乡,只是国家统筹考虑下的一种劳动就业政策的体现。那时,真正下乡、同乡的知识青年,就全国来说,数量也不算多,谈不上是一种运动。真正称为知青运动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数以千万计的初、高中毕业生的上山下乡。

  • 标签: 知青运动 “文化大革命” 回眸 知识青年 劳动就业政策 国家统筹
  • 简介:怀旧是人类的天性之一。中国人由于性格的温良,特别是注重性灵和情感的生活,所以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国人更容易怀旧。比如,一个作家或诗人,他离我们愈远,他的作品就越伟大;甚至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他的辈分越高,其武功自然也就愈强,所以“师祖”永远是无敌的。这种现象看似荒唐,实则有着十分坚实的心理依据——怀旧。对三十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及由此产生的知青文学的回忆,说到底也是一种怀旧,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挥不去、理还乱的“知青情结”。所谓“知青情结”,指的是曾经作为“知识青年”,如今已步入中年的一代人,对以往那段知青生活的追恋与回忆。“知青情结”没有任何理论的修饰,它只是以朴素的感情为基础,呈现出

  • 标签: 知青情结 知青文学 知青生活 王小波 知青小说 《马桥词典》
  • 简介:曾经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使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生提前步入社会生活,使他们经历了那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狂热和迷惘,给那一代人的身心留下了深深地印记,他们无法忘怀、无法回避那段历史带给他们的影响。知青文化热、各种知青联谊活动等的出现正是这种“知青情结”的体现;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命运以及返城前后现实的差距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是形成这一种情结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给与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 标签: 知青 知青情结 影响因素
  • 简介:  真是想不到,当年生产队的碎石路现在修得这般的宽阔!  2008年一个晴朗初冬的下午,我回到了曾在那里挣扎般地生活过四年的联山四队.……

  • 标签: 重返知青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