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厦门地区汉族育龄妇女的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MTHFR)基因的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指导该地区叶酸的个体化补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至成功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994例厦门市汉族育龄妇女的MTHFR基因C667T位点检测结果,了解该地区育龄妇女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并与我国其他区域汉族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中MTHFR基因C667T位点的野生型(CC)、杂合突变型(CT)、纯合突变型(TT)分别占46.68%、43.36%、9.96%,突变等位基因T的频率为31.64%。与我国其他华东地区人群的基因多态性分布相比,厦门地区汉族女性MTHFR C667T位点的T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T的频率低于浙江湖州、浙江绍兴、江苏无锡、江苏苏州、安徽地区和山东潍坊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江西九江地区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华中地区相比,低于湖南湘潭、湖北武汉、湖北十堰、河南郑州和河南新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湖南张家界地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明显低于位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齐齐哈尔、吉林延边和吉林长春,以及位于华北地区的山西、内蒙古呼伦贝尔、河北和位于西北地区的新疆、宁夏、陕西、甘肃(均P<0.05)。本研究中T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处于华南地区的海南、广西南宁、广东江门、广东河源(均P<0.05),低于西南地区的贵州福泉、四川雅安(均P<0.05),而与西南地区贵州贵阳、云南昆明、云南大理、四川遂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等位基因T的频率与西南地区的云南大理和昆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于贵州福泉和贵阳、四川遂宁和雅安(均P<0.05),明显高于华南地区的海南、广西南宁和柳州、广东江门和河源(均P<0.05)。结论厦门地区近1/3的汉族育龄妇女携带高风险基因。汉族育龄妇女人群MTHFR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TT基因型分布与等位基因T的频率北部地区整体偏高于南部地区。

  • 标签: 妇女 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妊娠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及红细胞叶酸(RBCF)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眉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的483例早孕期正常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其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CC、CT与TT基因型,将其分为CC组、CT组与TT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受试者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采用循环法、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受试者早、中、晚孕期血清Hcy浓度与RBCF水平。对3组受试者早、中、晚孕期的血清Hcy浓度与RBCF水平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而二者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回归分析。3组受试者年龄、孕龄、孕次、产次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这483例受试者的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CC、CT、TT基因型,分别为159例、237例、87例,分别纳入CC组、CT组与TT组;其基因型表达频率分别为32.9%、49.1%与18.0%;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7.5%与42.5%。②483例受试者早、中、晚孕期血清Hcy浓度分别为(5.2±2.4)、(3.8±2.0)、(4.8±2.5) μmol/L,RBCF水平分别为(965±190)、(1 157±189)、(1 179±225) ng/mL,早、中、晚孕期血清Hcy浓度、RBCF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4.542、163.830,P<0.001)。CC组、CT组、TT组受试者早孕期血清Hcy浓度及早、中、晚孕期RBCF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925、9.181、19.757、21.877,P<0.001)。③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83例受试者早、中、晚孕期血清Hcy浓度与其RBCF水平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0.003x+7.986(R2=0.082,F=129.669,P<0.001),其中,x为RBCF水平(ng/mL),y为血清Hcy浓度(μmol/L)。结论正常孕妇妊娠期血清Hcy浓度与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及RBCF水平相关。对育龄女性进行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筛查、血清Hcy浓度和RBCF水平监测,对围孕期保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NADPH) 红细胞叶酸 多态性,单核苷酸 贫血,巨幼细胞性 神经管缺损 妊娠结局 孕妇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基因 MTHFR多态性的关系。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181例纳入卒中组,健康人 126例纳入对照组。检测两组 HCY、叶酸、 VitB12水平、 MTHFR基因多态性及一般情况,并分析不同基因型的脑卒中患者血浆 HCY、叶酸、 VitB12水平。结果:卒中组的 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而 VitB12、叶酸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卒中组 MTHFR基因 TT纯合子率及 T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HCY是人体甲硫氨酸循环的中间产物,高 HCY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HCY的代谢需要 MTHFR、叶酸的共同参与。 MTHFR是 HCY代谢过程中的关键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MTHFR基因 缺血性脑卒中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5α-还原2型缺乏症由于编码5α-还原2的基因SRD5A2突变导致睾酮向双氢睾酮转化障碍,表现为男性化不全。本文报道1例纯合的热点突变、临床表现为阴茎短小伴明显乳房发育患儿的资料。单纯依据临床表现易漏诊,基因诊断对确诊、指导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缺乏症,睾酮5α-还原酶2型 46,XY性发育障碍 乳房发育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还原联合检测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东莞市康华医院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8月收治的脂肪肝的患者共 100例为该研究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来该院体检健康者 100名为该研究对照组,观察 两 组人群的血清谷胱甘肽还原(GR)、谷丙转氨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 (AST)等的数值 、 检测阳性率以及对脂肪肝的诊断效能。结果: 经过相关检验对照组 血清 GR 、 ALT 、 AST 水平 情况显著低于观察组,两组对比有差异 ( P<0.05 ) 结论: 联合血清谷胱甘肽还原等系列检测, 可有效提高脂肪肝诊断效能,有效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谷胱甘肽还原酶 脂肪肝 应用 价值
  • 简介:摘要泛素-细胞色素c还原复合物核心蛋白2(UQCRC2)作为线粒体复合体Ⅲ的关键亚基,在线粒体氧化呼吸链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来研究表明UQCRC2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本文就UQCRC2在恶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泛素-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物核心蛋白2 线粒体 恶性肿瘤 机制
  • 简介:摘要患儿9岁,社会性别男性。主因“阴茎短小”就诊。检查发现,阴茎牵长2 cm,右侧阴囊空虚,右侧腹股沟可触及直径约2 cm质软包块。盆腔超声检查显示无缪勒管结构,右侧腹股沟隐睾,肾上腺大小正常。基因检测显示,SRD5A2基因存在c.680G>A (p.R227Q)纯合子突变,其父亲SRD5A2基因c.680G>A(p.R227Q)杂合突变,母亲SRD5A2基因c.680G>A(p.R227Q)杂合突变。综合文献报道的5α-还原-2型缺陷症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临床表现、性别分配及基因特点进行总结。

  • 标签: 5α-还原酶-2型缺陷症 SRD5A2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吡咯啉-5-羧酸还原-1(Pyrroline-5-Carboxylate Reductase-1, PYCR1)是一种线粒体,其基因突变可导致人类皮肤松弛症。近年研究证明PYCR1能通过影响脯氨酸代谢发挥促进肿瘤生长增殖的作用。PYCR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负相关。因此,PYCR1可能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标志物,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并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1 恶性肿瘤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含有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WWOX)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15年8月到2019年8月经手术切除的189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WWOX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过表达WWOX和对照质粒的慢病毒感染胃癌细胞SGC-7901,建立稳定细胞株,分为WWOX组和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分析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分析两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两组细胞的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黏着斑激酶(FAK)、基质金属蛋白(MMP)-2和迁移侵袭抑制蛋白(MIIP)蛋白的表达水平。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胃癌组织中WWOX蛋白水平(89.33±7.12)较癌旁组织WWOX蛋白水平(190.32±13.09)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2,P<0.05)。WWOX组细胞增殖(0.91±0.39)较对照组细胞增殖(1.79±0.51)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01,P<0.05)。WWOX组细胞EdU阳性率[(39.78±5.44)%]较对照组细胞EdU阳性率[(87.51±7.01)%]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82,P<0.05)。WWOX组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55.19±4.11)、(34.11±3.71)个]较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103.49±5.10)、(83.16±4.81)个]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0、2.372,P<0.05)。与对照组细胞Ki-67、FAK和MMP-2表达水平(1.21±0.15、0.83±0.11和1.28±0.20)比较,WWOX组细胞Ki-67、FAK、MMP-2和MIIP蛋白表达水平(0.69±0.12、0.31±0.09和0.71±0.15)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0、2.515,P<0.05;t=2.879,P<0.05)。结论WWOX蛋白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通过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

  • 标签: 含有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基因 胃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特殊面容、性发育障碍、怀疑为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缺陷症的患儿及其同症姐姐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姐姐基因组DNA,应用二代外显子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对疑似致病性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家系分析。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和姐姐的POR基因存在c.1370G>A和c.517-19_517-10delGGCCCCTGTGinsC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517-19_517-10delGGCCCCTGTGinsC变异未见报道。患儿母亲携带POR基因c.517-19_517-10delGGCCCCTGTGinsC杂合变异,父亲携带POR基因c.1370G>A杂合变异,因此两个变异分别遗传自父母。结论POR基因变异分析结果明确了姐弟二人为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缺陷症。新发现的c.517-19_517-10delGGCCCCTGTGinsC变异扩大了POR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缺陷症 POR基因 性发育障碍 骨骼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个诺里病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确定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对先证者核心家系4名成员的DNA样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检测,筛选变异位点,确定致病基因。通过Sanger测序对核心家系及7名其他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检测及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另外3例男性患者的NDP基因均存在c.361C>T(p.Arg121Trp)半合子错义变异,先证者母亲、外祖母和2个表妹均为c.361C>T杂合变异携带者,正常表型男性家系成员均未检测到该变异,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结论NDP基因c.361C>T错义变异是该诺里病家系的遗传学病因。

  • 标签: 诺里病 全外显子基因测序 NDP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C3435T基因多态性的变化。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1周的阿司匹林治疗(用药规律),按照血栓弹力图(TEG)检查结果对阿司匹林敏感性进行评估,并分成敏感组、抵抗组,其中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低于50%纳入抵抗组,AA抑制率超过50%(包含50%)纳入敏感组。经聚合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与直接测序法分析患者C3435T基因频率以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经logistic回归模型对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180例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者41例(22.78%),阿司匹林敏感者139例(77.22%)。抵抗组C3435T基因CC型占比为19.51%,显著低于敏感组的34.53%;抵抗组TT型占比为39.02%,显著高于敏感组的17.9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抵抗组C等位基因频率占比为39.02%,显著低于敏感组的58.27%;抵抗组T等位基因频率占比为60.98%,显著高于敏感组的41.7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24 kg/m2、高血糖、C3435T基因的TT分型、C3435TT等位基因频率均是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均P<0.05),而C3435T基因的CC分型是预防阿司匹林抵抗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AR者的C3435T基因TT分型较敏感者明显增多,其等位基因频率以T等位基因频率为主,且C3435T基因的TT分型、T等位基因频率与患者AR发生密切相关,而CC分型能降低抵抗率。

  • 标签: 脑梗死 阿司匹林抵抗 C3435T基因多态性 等位基因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复合体1(VKORC1)基因多态性对布加氏综合征(BCS)介入术后华法林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BCS患者(95例)及健康体检者(120例)为病例组和健康组,以聚合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VKORC1基因型;随访统计术后华法林出血事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VKORC1基因型及其他华法林抗凝治疗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病例组VKORC1基因分型中GG型1例,GA型12例,AA型82例。平均随访(20.55±9.60)个月,共发生44次出血事件(42.32%),发生在38例患者中,共25例为华法林出血者,发生出血事件时平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50±0.51,中位数为2.31(1.90~4.61)。非携带G等位基因(AA)组患者中华法林导致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携带G等位基因(GG/GA)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肾功能不全、VKORC1基因型AA型为华法林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CI)]=1.697(1.021~2.373)、1.863(1.103~2.622)、3.171(1.349~4.993),P<0.05}。结论BCS介入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中,VKORC1基因AA型出血风险较高,该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华法林抗凝出血并发症的遗传因素。

  • 标签: 布加综合征 华法林 出血 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遗传性抗凝血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应用PCR扩增抗凝血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utation taster)预测变异的致病概率。结果先证者与其父亲各凝血指标正常,而抗凝血活性及抗原含量明显下降,分别是34%、48%和12.97 mg/dL、15.60 mg/dL;母亲均正常。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父亲AT基因存在g.2736dupT杂合变异。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结论该家系先证者及其父亲是AT g.2736dupT变异所致的Ⅰ型遗传性抗凝血缺陷症,该变异为尚未报道过的新变异。

  • 标签: 抗凝血酶 AT基因 基因变异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骨桥蛋白(OPN)基因708C/T位点多态性的特点,以及与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03例KD患儿(KD组),及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链反应-限制性内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对203例受试者的OPN基因708C/T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KD组根据有无CAL分为KD合并CAL组(n=43)和KD无CAL组(n=60)。结果KD组OPN基因708C/T位点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CC(9,8.74%)、CT(30,29.13%)和TT(64,62.14%),等位基因频率为C(48,23.30%)和T(158,76.70%);正常对照组OPN基因708C/T位点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CC(8,8.00%)、CT(35,35.00%)和TT(57,57.00%),等位基因频率C(51,25.50%)、T(149,74.50%);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0.28;均P>0.05);KD合并CAL组中OPN基因708C/T位点基因型[CC(3,6.98%)、CT(15,34.88%)、TT(25,58.14%)]及等位基因频率[C(21,24.42%)、T(65,75.58%)]与KD未合并CAL组[CC(6,10.00%)、CT(14,23.33%)、TT(40,66.67%),C(26,21.67%)、T(94,78.33%)]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3,0.22;均P>0.05)。结论未发现OPN基因708C/T位点多态性与KD的发生及其并发CAL存在关联性。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骨桥蛋白质 多态性,单核苷酸 冠状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醛酮还原家族1成员B10(AKR1B10)与肝癌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预后密切相关,故探讨AKR1B10在肝癌细胞中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LV-AKR1B10-shRNA感染HepG2细胞,或AKR1B10抑制剂依帕司他处理HepG2细胞,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检测AKR1B10的表达水平;通过测定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在340 nm处吸光度值的下降检测AKR1B10的活性;CCK-8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AKR1B10低表达及不同浓度依帕司他处理HepG2细胞后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中p-Rb,细胞周期蛋白D1、E1,p27的蛋白表达水平;两样本均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AKR1B10在肝癌细胞中表达显著升高,与正常肝细胞相比,HepG2细胞中AKR1B10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为6.71±1.11(P = 0.012)。依帕司他对AKR1B10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特点。HepG2细胞中AKR1B10基因被有效沉默,不同浓度AKR1B10抑制剂依帕司他处理HepG2细胞24、48、72 h后均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G0/G1细胞周期阻滞,使p-Rb、周期蛋白D1、E1表达降低,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p27表达升高。结论抑制AKR1B10表达和活性可通过p27/p-Rb通路,促进HepG2细胞G0/G1细胞周期阻滞。

  • 标签: 肝细胞癌 醛酮还原酶1B10 依帕司他 shRNA 细胞周期阻滞
  • 简介:[ 摘要 ] 采用膨胀法,结合金相法,测试了实验钢的临界转变点 Ac1 、 Ac3 及 Ms 点。测定了不同冷却温度下轧辊用钢 的膨胀曲线,得到了该材料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CCT )。并根据温度对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相转变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 标签: [ ] 轧辊 C.C.T. 曲线 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氧暴露和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A549细胞中细胞核转录相关因子2(Nrf2)、NAD(P)H:醌氧化还原1(NQO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高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体外培养A549细胞随机分为4组:Ⅰ组为无干扰空气组;Ⅱ组为无干扰高氧组;Ⅲ组为Nrf2 siRNA转染空气组;Ⅳ组为Nrf2 siRNA转染高氧组;将Ⅱ组、Ⅳ组持续暴露于常压高浓度氧(950 mL/L O2,50 mL/L CO2)中;Ⅰ组、Ⅲ组仍置于50 mL/L CO2培养箱中。通过预实验从目的基因靶点siRNA-1、siRNA-2、siRNA-3(分别加入对应脂质体复合物)中筛选出抑制Nrf2效率最高的Nrf2 si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q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4组Nrf2、NQO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干扰Nrf2后A549细胞中Nrf2、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抗氧化物反应元件蛋白的分布,观察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Nrf2 siRNA可抑制Nrf2表达,siRNA-1组、siRNA-2组、siRNA-3组Nrf2 mRNA表达均被抑制,其中siRNA-1组的抑制效率最高(80.57%)。2.Ⅱ组Nrf2、NQ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553±0.498和5.866±0.582,与Ⅰ组相比,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增高,细胞凋亡率[(21.67±0.75)%]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Ⅳ组Nrf2、NQ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37±0.057和0.789±0.058,与Ⅱ组相比,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减弱,细胞凋亡率[(35.83±0.42)%]进一步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高氧暴露和siRNA导致A549细胞中Nrf2和NQO1表达异常,提示Nrf2和NQO1参与高氧肺损伤的发病过程;Nrf2、NQO1可能在高氧所致肺损伤及细胞凋亡中发挥保护作用。

  • 标签: 高氧肺损伤 核转录相关因子-2 NAD(P)H:醌氧化还原酶1 早产
  • 简介:摘要患儿 女,9岁,因"肢体无力2年3个月余,加重7个月"就诊。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不对称性肌无力,病初因存在部分类似肌炎的表现而误诊为炎症性肌病,后根据免疫治疗反应欠佳考虑为遗传性肌病。基因检测发现FHL1基因c.311G>A,p.C104T,为已知杂合新生致病性变异,进一步对肌肉组织行甲萘醌-硝基四氮唑盐染色,发现胞质内蓝紫色包涵体,最终确诊还原体肌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TMD)技术介导T细胞Itch基因沉默,观察T细胞免疫活性变化。方法磁珠分选纯化T细胞,构建靶向Itch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表达质粒。实验组为超声辐照+Itch-shRNA质粒-SonoVue微泡,对照组为超声辐照+阴性对照shRNA质粒-SonoVue微泡,空白组未处理。转染48 h,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转染效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Itch基因蛋白表达水平。转染72 h,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组间差异,两两比较LSD-t检验。结果利用UTMD技术介导shRNA转染效率达到52.3%,转染后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tch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01±0.080、0.773±0.101和0.719±0.090,实验组Itch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41,P<0.01)。转染72 h,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IL-2浓度分别为(417.3±37.1)ng/L、(158.7±17.3)ng/L和(147.0±10.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701,P<0.001);IFN-γ浓度分别为(168.3±12.1)ng/L、(74.3±3.7)ng/L和(74.6±7.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833,P<0.001);实验组IL-2和IFN-γ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显著升高。结论利用UTMD技术介导Itch-shRNA转染能明显降低T细胞Itch水平,增强T细胞免疫活性。

  • 标签: 超声微泡介导破裂 E3泛素连接酶 基因沉默 T细胞 免疫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