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肝肿瘤的超声诊断

/ 2

转移性肝肿瘤的超声诊断

孟丽霞

孟丽霞(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人民医院157300)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1-0129-02

【关键词】转移性肝肿瘤超声诊断

肝转移性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其发病率与原发肿瘤的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最常见的原发病器官依次为胆囊、结肠、胃、胰腺、乳腺和肺。大多数肿瘤是经肝门静脉、肝动脉转移到肝脏,但胃、胰腺、卵巢和子宫肿瘤也常经淋巴道转移。部分邻近器官如胆囊、肾脏、胃、结肠等肿瘤可直接侵犯肝脏。

肝转移瘤常为多发,多分布于肝表面。癌结节大小不等,小的肉眼难以识别,大者可达20CM,但在同一个体,则较为均一。少数肝转移瘤为单发结节或呈弥漫浸润。肝转移瘤很少合并肝硬化,也很少出现癌结节破裂出血或肝门静脉癌栓。肝转移瘤通常不超越肝脏向邻近组织浸润生长。上述特点与原发性肝癌不同。

肝转移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出现临床症状时与原发性肝癌类似。少数病人首先发现肝内的转移病灶,而原发肿瘤很小,不容易发现。

【超声表现】

1.二维超声

(1)直接征象:肝转移瘤一般表现为肝内多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肿块内部回声因肿瘤来源、成分结构以及坏死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可分为高回声、低回声、等回声、无回声和混合回声型。

①高回声型:最为多见。原发于消化系统的肿瘤(特别是结肠癌)、较大的转移瘤、放疗或化疗后的转移瘤多表现

为高回声型。高回声型结节回声常比血管瘤高,内部回声不均匀,周边可见声晕。典型的肝转移瘤表现为“牛眼征”或“靶环征”,即癌内部呈高回声,周围可见一宽0.5~1CM较厚的低回声晕,有时高回声的中央还可见低或无回声区。肿块一般无侧方声影,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

②低回声型:常见于乳腺癌、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平滑肌肉瘤、黑色素瘤以及某些淋巴系肿瘤的肝转移。此外,在脂肪肝基础上发生的肝转移瘤也多表现为弱回声型。此类型肿块往往较小,内部回声较低,边界清楚,也可有声晕。

③等回声型:肿块的回声与正常肝实质相似,容易漏诊。但肿块周围可有弱回声晕,附近血管可受挤绕行或中断,须仔细观察。

④无回声型:较少见。多见于淋巴瘤、黑色素瘤或囊腺癌肝转移。肿块回声极低,类似肝囊肿,边界清晰,但没有薄而亮的囊壁。

⑤混合回声型:可见于有分泌功能的肝转移瘤,如来源于胃肠道的黏液腺癌、胰腺的内分泌肿瘤、肾上腺肿瘤等。肿块体积较大,其内回声明显不均匀,可有液化坏死或钙化斑。

除上述表现为肝内多结节肿块外,尚有少数肝转移瘤表现为肝内单发肿块、弥漫浸润、直接浸润。弥漫浸润型转移瘤肿瘤无明显肿块,仅表现为肝脏回声增粗杂乱,分布不均匀,声像图表现与其他肝脏弥漫性病变如肝硬化等类似,极易漏诊。自血病、乳腺癌肝转移时也表现为弥漫浸润。肝脏周边脏器(如胆囊、右肾、右肾上腺、胃及食管等)发生的恶性肿瘤,可直接浸润肝组织,表现为原发灶和继发灶连接成片,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难以判断二者之间何为原发病灶。

(2)间接征象:肝脏大小形态一般无明显变化,当肿瘤位于边缘或较大时,肝脏形态失常,肝表面局限性隆起。肝实质回声通常较为均匀,很少有肝硬化表现。

肝内血管、胆管受压表现和HCC类似,可造成肝内胆管扩张,血管可受压移位、中断等,但很少出现肝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

可有肝门部淋巴结肿大。

2.彩色多普勒超声肿块内血流信号明显不如HCC丰富。内部可无明显血流信号,仅在肿块周边部见短条状或星点状血流信号(1-1-58B)。少数肿瘤(主要是高回声型)内部也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检查显示为动脉血流,常为高速高阻血流。

3.超声造影肝转移瘤多数表现为乏血供肿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肿块周边环状高增强,内部为低增强或无增强。周边高增强环厚薄不一,类似面圈状,“面圈征”是肝转移瘤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少数肝转移瘤为富血供肿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增强早于肝实质,呈全瘤均匀高增强。肝转移瘤有强烈的消退倾向。部分病灶于动脉后期即出现消退,在门脉期绝大多数病灶迅速消退为低增强,至延迟期进一步消退,甚至近乎无增强,呈“黑洞”样表现。故“黑洞征”是肝转移瘤的另一特征性表现。

由于肝转移瘤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常表现为“黑洞征”,与周围已增强的肝实质形成明显的反差,此时进行全肝扫查,常可观察到二维超声不能发现的小病灶及等回声型病灶,可极大地提高肝转移瘤的检出率。

【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内多发肿块,声像图表现为典型的“牛眼征”,超声造影动脉期表现为“面圈征”,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黑洞征”,特别是有已知原发肿瘤病史者,应考虑肝转移瘤。但对于声像表现不典型者需要与以下主要病变鉴别。

1.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单发者更为多见,也可多发。瘤体有浮雕感,周边回声较高,无低回声晕。超声造影呈“慢进慢出”,至门脉期和延迟期造影剂逐渐向心性充填,与肝转移瘤的“黑洞征”截然不同。

2.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常常合并肝硬化和肝门静脉癌栓,以单发多见。肿块边缘的低回声晕较肝转移瘤细窄,可有侧方声影,后方回声可有轻度增强。常有AFP升高。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整体高增强,但延迟期消退不如肝转移瘤明显。

3.非均匀脂肪肝非均匀脂肪肝内部回声均匀,多呈不规则片状分布,无占位效应,也无血管、胆管的推压移位。超声造影与正常肝实质完全一致,无异常灌注。

参考文献

[1]于立江,于飞.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脏病变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年05期.

[2]王光霞,徐松,王伟,李佟,罗彦英.超声造影在胃肠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初步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7年01期.

[3]杨金燕,林礼务.超声造影诊断肝脏疾病的现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