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对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对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

袁宁婕

西安航天城第三小学 710000

摘要: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并不是由我国率先提出的,但我国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后,将融合教育的理念引进并号召在我国的小学教育阶段贯彻实施。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阻挠远比普通儿童更多,因此融合教育主张特殊儿童与其他人拥有同样的、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鼓励特殊儿童走进校园接受常规教育。本文主要简要分析特殊儿童群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并根据经验提出面对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首先要建立良好、健康的受教育环境,让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互相了解和接纳对方,让特殊儿童从内心深入打消自卑的心理和消极心态,积极参与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为日后融入复杂的社会大家庭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特殊儿童;小学;班级管理;融合教育

引言: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普及、推广,特殊儿童和家长开始打破心理的枷锁,走向校园生活、融入大集体,成为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特殊儿童群体走进校园后,面对普通儿童心理上难免产生自卑、敏感的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教师要对每位同学一视同仁,给予相等的关心和爱护,让每位特殊儿童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善意,并与教师建立起信任关系。在小学阶段,针对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要作为班级管理的重点,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关注接纳,正视儿童的问题行为

儿童的问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寻求关注的表现,或者说某类孩子在某个阶段的特点。为了有效解决问题,关爱特殊儿童,我们首先要端正态度,真正做到接纳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首先,我们需要向问题儿童传递一种信号,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无条件陪伴、接纳他,从而有效的拉近教师和特殊儿童之间的关系;再者,无条件陪伴和接纳并不是任其发展,而是帮助他向好的方向发展,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实现自我教育。

二、理解包容,探求问题行为的原因

任何问题解决前都需先了解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特殊儿童的先天生理缺陷和后天家庭教育缺失是其出现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特殊儿童在身体和生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他们心理上比常人更加敏感、脆弱、自卑等。因此,教师在面对特殊儿童时应该充满耐心,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真正的融入特殊儿童的生活、学习中。

三、爱心助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班风,创设公平教育环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社会观形成的时期,良性引导和指引显得十分迫切。教师应该在班级内部甚至整个校园都营造出一种既洋溢着温情又充满正气的文明之风,让小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面对特殊儿童群体,鼓励小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对特殊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为儿童提供活动的机会,树立自信心,找到集体的归属感

特殊儿童比其他儿童更想得到同学、老师以及家人的认可和关注。教师应该为特殊儿童争取更多参与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向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促进他们在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他人的认可,建立自身的自信心。特殊儿童参与活动,一方面,提升其自身的技能和能力,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取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建立一定的知名度。这些益处最终都有利于特殊儿童融入到他们所在的班级大家庭和大集体中。融入到大集体中的特殊儿童,能够被其他同学认可和接纳,不仅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而且找到了自身的存在感和集体的归属感。

(三)赋予特殊的关爱,用表扬和激励,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特殊儿童的心理普遍具有敏感、自卑的特点,教师过于严苛的要求和指责使得特殊儿童的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激励和表扬的方式,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关注和正能量,让他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在鼓励和关爱中取得进步,不断提升自己。

(四)尊重和信任特殊儿童,尽量满足正常的心理需求

教师不仅要做好传道授业的本职工作,还应该重视每位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注重方式方法。不要擅自给孩子赋予特殊儿童的身份,增加孩子心理压力;树立短期目标努力,不过度严苛;运用夸赞式、鼓励式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与孩子们多开展情感沟通,获得信任。

四、保持耐心,允许不断反复

面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教师应该明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端正心态,充满信心,面对问题和困难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结束语

总之言之,针对特殊儿童群体的融合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趋势下的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对于小学教师而言,融合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应用是他们职业道路上的新挑战和促进特殊儿童教学的有效方法;对于特殊儿童而言,融合教育的应用让他们与学校、社会的距离拉近并真正的融入大集体,获得与其他儿童一样平等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黄志成.全纳教育之研究——访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思教授[J].2001(03).

[2]邓猛,朱志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