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美育促德育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浅析以美育促德育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黄林

华中师范大学 430000

摘要: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中,德育是统帅,为其他各育提供思想保障,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德育的重要实现形式;美育是载体,依托各育而存在,形式广泛灵活,为四育提供精神动力。本文旨在通过论证美育与德育融合可行性,从而以美育促进德育发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最终促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进展。

关键词:美育;德育;思想政治课

一、德育与美育的时代内涵

1.“德”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包含忠诚、孝顺、高雅、诚信、仁义、讲礼、谦逊等优秀品格。在推崇各种教育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中,德育被放在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上。德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在于为学校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公民。

2.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见美育可为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实现提供动力。美育教育是审美教育,通过美的事物和人作用于学生,滋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具备成为合格的公民所必备的素养。

二、以美育促德育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可能性

1.美育性质与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相符

很多家长认为多带孩子参加文艺活动就算对孩子进行了美育,但简单的学会一门艺术技能、直观感受一幅画、欣赏一首音乐不算成功的美育,美育的基础是道德教育[[1]刘晓婷.试论德育与美育[J].艺术评鉴,2019(23):176-180.]。美育具有道德性,真正的美育应该是在具备人性善的基础上,用清澈的眼睛发现世上的真善美。一个想法粗鄙、心理阴暗的人即使拥有娴熟操作技能,也创作不出能让人们引起共情的作品。道德性是美育的基础性质。它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首要性质:育德性一致。课程的德育性决定了本课程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任务,还有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重要功能。

2.美育目的与思想政治课培养目标一致

荀子提出“美善相乐”的观点[[2]杨道圣.论“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哲学中审美与道德关系的初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主张美育一方面让人具备共情能力,另一方面,它是德育和智育的手段和功能,合理利用美育可以使人的发展更为完善。这些都彰显了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德国美学大家也曾说“审美的人促进道德的人发展”,他充分肯定了美育对于德育的协助和手段作用。 2019 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对培养具有良好德行人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其载体性功能,纵观古今,美育对于德行涵养的作用不可小觑。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可通过美滋养心灵、鼓舞精神、积蓄德性,推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美育为载体助推德育进程。

3.美育内容与思想政治课内容的广泛性

美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教育,它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不仅限于艺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重点是要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载体很多,这些不同类型的载体可称之为美育的内容:例如一束暖阳给人们心灵的慰藉、一次举手之劳给人们带来的社会价值。不仅如此,美育内容还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我们既可以欣赏几千年前古人创造的建筑、书画、丝竹、舞蹈、民俗风情之美,也可以穿梭时空感受现代科技之美带给我们的便捷高效,还可以跟随古希腊先贤们的脚步探索哲学之美。时政热点、社会实践活动、重大讲话精神、传统文化、理论著作等都可以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其德育因素也十分广泛:美育内容和思政课内容均具有广泛性。说明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二者存在交叉点和契合点,可实现美育与思政课二者内容的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美的形象之中,让高中学生在蕴含美感的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 提高道德之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三、以美育促德育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

1.展示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之美

高中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科书。高中政治教科书具备自然美、人文美、思辨美、社会美等相关因素。[[3]胡姝.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构建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3):185-186.

[4]邵晓军.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自然美是指以大自然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审美对象,欣赏其形状、色彩、 声音等特征,从而让学生愿意亲近自然、敬畏自然、愿意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这也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了生态文明教育;人文美则是以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为审美载体,人文景观形式多样:服饰、建筑、节日、民俗风情、历史古迹等均为人文景观,依托人文景观,学生可熟悉一段历史、了解一个民族、意识到劳动创造文明的伟大力量、提高公共参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思辨性具备的美感是指由概念、命题、原理、陈述、推理、判断等不同元素构成有条不紊的语言和思维逻辑带来的。这种美感具体表现为:通过学习逻辑、运用逻辑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训练学生思维的敏锐性,体会逻辑思维的奥妙,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辨别能力;马克思曾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强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浅谈师德师风建设[J].新课程学习(上),2011(06):132-133.]人不能孤立的存在,一个人或多或少地要和社会发生联系,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阵地思政课必须坚持社会性观点。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一书中呈现的秀美黄山、怒江峡谷、古代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中国人设计的巧妙绝伦的景—苏州园林、秦始皇陵兵马俑、巴特农神庙、北京菊儿胡同……这些鬼斧神工的风景名胜、不可 胜 数 的物质文明 无不 彰显了 思 政 课 教材 内 容 的 自然之美与人 文 之美。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在《哲学与文化》有所体现。这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认知提供了方向,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指明前进方向。这体现了高中思政课的思辨美。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科书,发掘课本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因素和材料,在让学生欣赏美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

2.树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榜样之美

“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刘建军. 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N]. 北京日报,2019-04-01(013).]“人不率,顺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榜样的力量是巨大而有必要 的。以形象为审美载体,通过尚善形象,在无形中改变学生。自古以来,教师对于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教师总是被家长、社会寄予教育学生的厚望。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希望教育系统中的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7]刘晓婷.试论德育与美育[J].艺术评鉴,2019(23):176-180.

]学生变成什么样深受教师的影响,学生具有向师性。如果思政课教师做事自律,那么学生效仿,潜移默化中他们会严格要求自己;倘若思想政治课教师人品贵重,那么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岁月中,会彬彬有礼、忠诚刚毅;如果思政课教师坚信社会主义具有光明前途,学生未来公民意识会增强;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成为美的代言人和发声者:学科知识扎实、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语言规范流畅、仪态端庄大方、服饰自然合适、价值观持正……这些都是榜样之美的具体外化。因此教师要塑造美好的思想政治课发言人形象。

3.提倡道德之美


美与德从来都是分不开的[],但在当今中国的中国学生无法感知道德之美。学校教育系统甚至只是大喊德育口号,对如何让学生感知良好品德的魅力没有实质探索。在教育实践中,更多注重德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结果性评价,唯卷唯分。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要努力发挥德育课程价值引领,道德感染的作用。

四、结语

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喜欢生动有趣、活动形式多样、并非盲目说教的、富含美感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也不愿意将思想政治课上得枯燥乏味、一潭死水、千篇一律、毫无创新。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 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方法是将美育融入德育,在对学生道德教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先体验美、感知美,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具备审美素养,发自内心的体验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