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的现代教育价值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4

李贽“童心说”的现代教育价值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王馨贤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省淮北市 235000

摘要:家庭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愈发被重视,但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缺少有效而经典的思想加以指导,因此本文基于对李贽“童心说”包含的“真心”、“真人”和“真性”的思想内涵理解,谈谈“童心说”对现代教育的价值并具体到对家庭教育的启示,以期在“童心说”的思想认识下对现代家庭教育带来积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教育;家庭教育;启示


被视为“异端”的明朝思想家李贽在其作品集《焚书》中以《童心说》一文阐述了他极具代表性的学说——“童心说”,这一学说不仅受到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响,还受到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学思想的影响,因此,其内涵之丰富和研究价值之高引起文学、哲学、美学、史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研究,但不可忽视的是“童心说”的思想置于现代教育中也仍有重要启示意义,特别是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因此下文尝试从“童心说”的思想内涵、现代教育价值和“童心说”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童心说”的思想内涵

(一)真心

李贽《童心说》在文章开头便明确道:“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1]从第一句话中可知,李贽所提出的“童心”指的是真心,是指人应该拥有的一颗毫不虚假做作并纯真的心,而第二句话讲的“绝假纯真”就是对“真”的实际意义进行了解释,这种真是和“假”相对立的,是一种表现真我的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则是反映了这颗真心是从最初开始没有受外部世界污染的真心,是一颗绝对自然纯真的本心,这是针对句子表面意思的理解;但对“童心”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真心”这一个简单的概括上,特别是“最初一念之本心”这句话,就透露出佛教的思想意味,“最初一念”原是出自《楞严经》,被李贽理解后进行运用,包含的意思不仅是人在刚出生时的初次产生的意念也可以是人在能够独立思考后所闪现的最初的想法,而在佛教经典著作《楞严经》[2]中提到的“本心”是“妙明心元”的、具有佛性的,远离尘世并让内心处于清净之境,保持自我,安住其上也能发现自己真心,圆满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说“童心”、“真心”是个体在“明心见性”后仍能保持的赤子之心。


(二)真人

李贽崇尚庄子“贵真”思想,因此可以通过庄子相关著作对李贽提出的“真人”进行理解,《童心说》中指出“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非全真,全不复有初矣。”[3]这一句话进一步指出的是人失去童心的后果,就是失去成为真人的机会,同时指出人也不应该在接受学识道理之后而变得虚假,而在《庄子·杂篇·渔父》中就庄子就以渔父和孔子的对话的形式巧妙地表达了庄子对“真”的看法:“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这里所传达的要成为真人首先就是要顺应自然而不拘泥于世俗,和李贽所认为的“真人”有相似的理解,李贽反对程朱理学的虚伪和固化,提倡的就是“绝假纯真”的自然状态,实则也是尊重人的欲望,同时他在《德业儒臣后论》中提出了: “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若无私,则无心矣。”[4]反映的是李贽承认“私心”、“私欲”是人的童心的一部分,人原始的欲望反映的是人真实人性的本真一面,由此可以解释出李贽所说的“真人”,应该是顺应自然天性,正视自身的私欲并遵循本心,没有受到外界世俗的束缚和干扰的自然状态。


(三)真性

李贽认为人在受“道理之言”影响后,以所闻的道理为心时所表达的文字都不是“童心自出之言”[3],其一举一动都是虚伪的,而往往真正经典的、优秀的文章无不是出自“童心”,因此只有凭借童心,大家才能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下创作出好的作品,他还认为“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3]对过去的儒学经典著作提出质疑,由此可见李贽不仅提倡文学创作应该表达真情实感,还指出了人不应该在接受外界思想影响后而失去本心,或为了掩饰真心而变得虚伪,比如人在创作或表达时就应追求自然美,“发乎情,止乎礼”的思想只会把人的真性情和真实品格禁锢起来;李贽的观点同样和道家的思想比较相似,道家追求返朴归真,追求本性遵循自然,对于朴素的解释是“朴者,天然之意;素者,本色之谓也。”违背本性的做法就是和“真”背道而驰,因此结合李贽的思想,这种“真性”的显露其实就是“真人”追求自然美的外显化的过程,过分理性地思考和表达会把“童心”扼杀,怀有“假心”所作创作的泛滥的“假文”只会使人们陷入真假难辨的地步,并不利于人的个性张扬和文学创作多样性的形成。


二、“童心说”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

(一)求真绝假——复真心

无论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存在违背真心的教育行为,教师和家长本身就丢掉了赤子之心,又何以教导下一代孩子绝假纯真,首先学校层面就存在着忘却童心的行为,例如学校的部分教学会议、教学活动等更多是流于形式,将学校名声、升学率置于学生的教育之前;又或是大部分教师在最初工作时或许都是怀着教书育人的真心去教育学生的,然而在教师队伍中却时有听闻教师辱骂学生、教师伤害学生之事。其次,家长自身忽视对孩子的德育的培养,诱导孩子学习倾向功利性,甚至是默许孩子的造假……这些违背真心的行为比比皆是。

复真心,听起来似乎很玄幻,实则结合李贽的思想去理解,便能够有所体会,真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是“心之初”的状态,回归自身最开始的念想、最初的目标,自我在明晰自己内心,悟觉本性后便能够认识到真实的自己,结合现代的理论去理解,其实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层次,是人格最本真、原始的状态,包括人的各种欲望、需求,因此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就不应该是磨灭人的本性,对学生进行无差别化的教育,身为教育者或家长本身,不敢正面本心和私欲便是选择抛弃童心,在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故意无视学生的童心便难以进行“复真心”的教育,“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3]教育不仅发挥其育人功能,更要遵循孩子的本心,引导其认识其自然本性,教育需要完成的不是否定学生原始欲求,是满足他们正常欲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格,从而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减少负面的欲望和自身的不足,不断归复“童心”的状态而避免虚假、虚伪的教育。


(二)回归本性——做真人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3]保持真心是内在层面的,是心理层面的知和意,但保持真心的同时还需要做真人,这就是外在层面的表现了,涉及人的外在言行。但也反观当下,多少学校传出抄袭、造假的丑闻,家长背后纵容孩子作假,教师协同学生抄袭,又或是反映在许多“假人”表里不一,比如教师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明示学生需要如何配合表演,部分学生也受到不良影响,表面遵守纪律,却在背后做出各种不良行为等等……

产生各种虚假行为的根本还是童心丢失,所以便难以成为“真人”,从保持真心成为真人的过程是需要被重视的,也是需要教育加以引导的,每个孩子都是具有不同的个性,能够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趋向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教育引导学生回归本性。具体而言,是需要教育从内而外进行引导的,从内在层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结合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就是引导学生遵循本心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各种发展潜能,例如有的学生的目标是成为考古专业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就从功利化角度出发,否定和控制孩子的想法,而是要肯定学生的童心,并正确引导他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忘初心做“真人”;而从外在层面,就体现在教学的相关规则、教育的具体行为和方法等,无论是班规、校规还是家规,规则本就是容易束缚人的本性,但是灵活运用和引导下,规则和规范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成为真人,而家长和教师在日常教育引导减少过度的标准化和权威的施压,这都是容易使学生形成固化的思维,童心也便由此丧失,学生做真人的机会也被剥夺。


(三)追求个性——诉真情

李贽认为天下至文皆出于童心,也就是经典的、优秀的文章都是出于作者的真情流露的,正如《毛诗序》中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不由衷的文字和话语都是虚假的,但是现在部分教育工作者或家长却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问题,盲目要求学生按照模板、经典、范例进行思考和创作,一处“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的李贽便认为过多地追捧经典便容易忽视童心,由此延伸思考可以发现,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创作,部分教育者和家长针对学生的张扬个性由于学业的重要都会有所制止,孩子的童心驱使他们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却受到了各种规则和现实的束缚,久而久之孩子的童心被消耗,麻木地、惯常地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事物,“个性”二字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变得模糊,由此谈何诉真情呢?

然而保持童心和成为真人还不足以表达真情,依据“童心说”中阐述的,在“读书识义理”后却不“明心觉性”也难以追求个性,表达自我,诉诸真情。因此,除了结合上述两方面的围绕“真”字,对学生内心和外在行为的引导以外,还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忽视学生凭借其童心所倾诉的真情,实则这和教育理论中的人本主义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个体为中心,顺应教育自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非理性的方法教育学生,同样地,李贽倡导的“童心说”本身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开放和追求个性自由的,无论是真心、真人还是真情,都离不开对人本身的关注,对人的欲望、人的价值、人的真情实感的重视。诉真情,或许只是表达童心的其中一种形式,却也反映了“童心”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三、“童心说”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童心说”对于现代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启发意义,而教育具体到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基本单位——家庭,也是具有一定的教育启示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其他家人便是教育者,他们对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教育影响都是深远持久的。然而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仍存在者部分的问题,例如部分家长过分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一味追求高分名校,用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部分家长盲目跟风,无视孩子的个性而强制他们参加的各种兴趣班、夏令营、补习班;还有个别家长自己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喝不良习惯“传染”给孩子;甚至还有家长用严厉而强制的方式教育孩子,要求孩子把父母长辈作为权威,以权利喝威严主宰孩子的一切等等……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文基于“童心说”的思想对家庭教育提出两点相关的启示。

(一)尊重童心,循循善诱

不管是儿童还是青少年,他们本都具有一颗清净的童心,都拥有“最初一念之本心”,只是在大部分时候,家长没有及时地发现和重视,例如在古代,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才能出众,天资优越,却因为父母对仲永“童心”的忽视而变得“泯然众人”,这不仅是方仲永没有得到足够的后天教育,更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和对孩子“童心”的漠视;在现代,一些孩子如果提到与学业无关的兴趣爱好时会被父母认为是玩物丧志、无心向学,或者孩子讲到自己未来理想的就业规划有不符合父母的预想时会被认为时目光短浅、心无大志等。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多和孩子沟通,支持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鼓励他们敢于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作为家长,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任何想法,“随其资性”不管是成熟还是幼稚,家长都要耐心、仔细倾听,从日常陪伴和对话中了解孩子的本心,明晰孩子的本性,父母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自由,在满足孩子的欲望和需求的基础上,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自然本性,诱导孩子在“童心”中追求自然美、真性美和本真美。


(二)言传身教,营造氛围

父母的一言一行其实都会映射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家庭是孩子在社会化进程和个体发展中的第一学习场所,因此家长自身的观念、思想、价值观和行为举止足以影响孩子成长,例如家长在空余时间喜欢阅读的话,孩子也容易在家庭学习氛围下而养成部分良好的习惯,相反,如果家长自身追求物欲,追求享乐和金钱,就容易影响孩子也喜欢攀比,久而久之拘泥于低俗的事物之中。

正如孔子所言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自身就是伪君子的话,孩子又怎会真诚地向父母学习呢?因此,家长自身首先就要复真心、做真人、诉真情,不能把外界浑浊的社会风气带进家庭的教育之中,“言传”就需要家长不仅和孩子真诚对话,还需要讲绝假纯真的话,比如家长在孩子面前,就避免用阿谀奉承、虚伪、刻意的话与他人交谈,也避免在孩子面前诋毁、诬陷他人,或者是在与孩子日常沟通时多使用纯真质朴的语言等等;“身教”就是家长以身作则,自身就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时要拒绝作假,抵制“假人”、“假语”、“假情”,从细节引导孩子不忘初心、回归本真状态,教育孩子要遵循自然本性、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如此,在父母长期的言传身教下营造出充满“童心”的家庭氛围,构建出贵真质朴的家庭环境,这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结语

李贽的“童心说”无论是在当时禁锢自由、压抑人性的社会环境下具有解放人性、启蒙人心的作用,还是在现代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自由思想和张扬个性或许不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但是“童心”所引起思考却需要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引起重视,在重视孩子智育发展的同时还要多关注他们的内在精神、思想、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从古今经典、优秀的学说中汲取精华,进而不断完善现代的教育和教学。


[1][1] [明] 李温陵.李贽文集:童心说 [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 1998.

[2][2] 韩振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真如本心”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2.

[3][3] [明] 李温陵.李贽文集:童心说 [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 1998.

[4][4] 贾文胜.李贽“童心说”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借鉴[J].学习与探索,2011(02):243-246.



参考文献


[1] [明] 李温陵.李贽文集:童心说 [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 1998.

[2] 韩振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真如本心”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2.

[3] [明] 李温陵.李贽文集:童心说 [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 1998.

[4] 贾文胜.李贽“童心说”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借鉴[J].学习与探索,2011(02):243-246.

[5]肖宁. 李贽庄学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6]王丽,李涛.李贽“童心说”的现代性精神特质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学报,2020,16(01):120-128.

[7]张军强,白静.李贽童心说的思想内涵及其启蒙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06):112-114.

[8]刘迪. 古代家训的现代家庭教育价值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9]韩振邦.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真如本心”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2.

[10]关迪.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误区和发展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99-202.

[11]贾文胜.李贽“童心说”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借鉴[J].学习与探索,2011(02):243-246.

[12]许建平.《童心说》的义理结构与中国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之发轫[J].河北学刊,2005(02):118-126.

[13]夏青.李贽“童心说”的教育性解读[J].安康学院学报,2017,29(01):119-122.

[14]胡祥.李贽“童心说”思想的本质及其影响[J].今古文创,2020(01):52-55.

[15]陈乐乐.中国式“儿童发现”的完成:李贽“童心说”源流及内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07):12-16.

[16]陶蕾.李贽“童心说”的道学渊源探微[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