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段如何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小学数学中段如何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金富平

重庆市江津区西城小学校

一、在小学数学中段如何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原因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人们运用观念、规则、一定的程序方法等对客观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分为三级:初级、中级、高级。其中高级的解决问题能力,可以更早期地发现问题,感知外界对自己或工作生活地不良结合课堂,可以准确预测事情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能归纳总结问题发生的规律,可以指导提高他人发现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对以后学生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在小学数学中段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先要找准学生解决问题的难点,才好对症下药。

问题解决教学就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和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并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思索,提升运用各种方法处理问题,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中段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存在问题一个在于教师的教,一个在于学生的学。

(一)教师在教学时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1、情境创设简单化,造成信息处理环节缺失

中段学生中还是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有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没有深入思考,或是根本没有创设情境,学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时就很困难。问题解决类题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游戏、故事、实际生活情境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接收、理解、分析信息,进而自己解决问题。例如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2页课堂活动第2题“议一议”,没有图片配合,只有文字信息“如果手机里存有46元,每天消费5元,大约能用几天?”在教学时遇到有学生识字量不够,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行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2、提问引导不足,导致学生提问与表达能力弱

好的教学主要在于教师提问、引导是否到位。教师的提问与引导是学生理解题意、自我思考的阶梯。正如我国著名的教学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小学数学教师们很苦恼,为什么年级越高,学生越是不爱回答问题?一方面固然是学生腼腆害羞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教师们是否该反思自己在教学提问与语言引导上不到位,所以学生不理解、不知道怎么回答呢。在问题解决题型中,只出示图片,教师张口就问:“你从中有什么发现?”学生该如何回答?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不精练,学生向教师学习,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成了弱项。

3、评价反思习惯培养不足,学生错误率高

评价与反思是教师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一位优秀的教师与他良好的评价与反思习惯密不可分。教师需要评价与反思,学生也需要评价与反思。中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也开始学写简单的作文,能够学着教师一起收集整理数学错题,反思错误原因。

如果不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加以强调、引导,学生面对同样的问题,会产生同样的错误。当时教师讲解时听懂了,再次进行习题考察,学生仍会存在问题。这就是学生不会自我思考、反思、总结,过于依赖教师指导。

(二)学生在学习时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

中段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时间有限,如果教室教学过于死板,学生就容易走神,漏过教学重难点的讲解。这时,如果教室里飞入一只小虫子,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力不再集中到课堂上。课上没有认真听讲,课后再补很是困难。现在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相同的时间要尽可能把知识讲清楚,课后批改作业,或处理学校安排、学生之间的一些事,再拿出时间重复讲解讲过的知识点,时间非常之紧张。再说私下辅导,课堂上的氛围与课下的氛围不同,如果课上只花十分钟就能听明白,课下二十分钟这些走神的孩子都可能听不明白。

2、不习惯自我思考,不善于收集积累知识,总结方法

机器不用容易生锈,人的头脑不用也会不再灵活。一二年级的问题解决非常简单,学生的思维就养成了惰性,不乐于自我思考。小学阶段,数学教师的教学都是非常详尽。每道题都要为学生掰开了、揉碎了地讲解,讲得学生们耳朵都起茧子了。然而正因为如此,学生做错了题,又不爱思考,就等着教师讲解之后抄,更有甚者抄的不抄。这样子自然不能学好问题解决。

不乐于思考的学生就不会收集整理学过的零碎知识,总结基本解题方法。到了三年级,学过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多种形式的问题解决,可是遇到数学信息中有“平均”,学生还在用减法解决问题的!

三、在小学数学中段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对策

1、抓关键词、句和图文结合理解题意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要从一年级开始,花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看见成效。中段学生,可以从抓关键词、句和图文结合开始,培养学生自己理解题意。

问题解决在给出的数学信息中,大多存在关键词、句,如“平均”用除法,“一共”用加法或乘法,其中乘法居多等。教会学生读题时对关键词、句加重音并勾画出。还有教师在教学较为困难、逻辑性强的题型时,要多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对题目信息进行处理,紧抓关键字词,解决问题。

2、营造积极、严谨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一定的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学环境:一是物质环境,即教室、多媒体、教具、学具等;二是精神环境,也就是课堂气氛。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就是良好的课堂气氛。上课时尽量排除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物,营造积极、活跃、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能提高对课堂教学的引导和把控,学生更易集中注意力学习和思考。

3、提问引导精准、到位

教师是学生榜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精准到位,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问题解决题型中,只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信息、理解题意,可以这样紧抓关键点提问,如:“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有具体指向,学生就知道怎么回答。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加强自身素养,提问与引导要明确、具体、到位,学生自己提问、思考的能力会随之提升。

4、习惯养成,自觉总结学习

好习惯成就大未来!小学阶段的数学是基础,多学、多思、多记,就能学好数学。因此,从小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首先加强训练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帮助学生改掉不思考的坏习惯。靠别人总不如靠自己,学会自己评价、总结、反思,才能将知识真正掌握。其次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努力,慢慢养成学生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中段,问题解决题型较多,教师可以联系家长,对不善于收集积累知识,总结方法这类学生多予以关注,先带一起收集整理。之后再慢慢放手,养成自觉总结学习的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中段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找到问题所在,思考应对之策,再多花时间和精力,一步一个脚印去实践对策,才能看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