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音乐治疗活动用于改善视障儿童人际关系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3

团体音乐治疗活动用于改善视障儿童人际关系的实践与思考

乐 洋

云南省昆明市盲哑学校


【摘要】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数据统计、文本分析等方法,探索如何运用团体音乐治疗的活动形式改善视障儿童的人际关系。视障儿童虽有视觉缺陷,但听觉灵敏、对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较为敏感,开展团体音乐治疗活动,可以从旋律、歌词及节奏等方面引导视障儿童主动参与到设定的音乐环境中,形成丰富的音乐联想,既有助于视障儿童正面、负面情感的抒发和宣泄,又能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解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关键词】 团体音乐治疗 视障儿童 青春期 人际关系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青春期是人身心变化最明显的时期,初中阶段学生正值青春期,从生理、行为、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与情绪、人生观等,都脱离了儿童时期的特征而逐渐成熟起来,心智发展开始逐渐接近于成人。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初中阶段学生会在此时期出现自卑、焦虑、叛逆等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视障儿童和普通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其实是一样的,他们同样面临很多“青春的烦恼”,比如同学间喜欢“拉小团伙”、想要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管教、对异性同学产生“好感”等。但因为从小视力的缺陷,他们学习生活的环境较为单一,学习交往技巧的途径和机会很少,缺少相关生活经验,从小在黑暗中成长带来的自卑和不安,让他们在情感上也比普通孩子更加敏感、更加需要保护,所以当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时,他们将更容易陷入焦虑,一旦无法排解这些困扰,很有可能引起心理卫生问题。

(一)视障儿童常见的生理、心理特点

通过日常教学和观察不难发现,虽然视障儿童视力有缺陷,但其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与正常儿童是一致的,但因受视觉限制,视障儿童主要依赖听觉、触觉和嗅觉来了解和感知社会,所以他们日常生活中会对声音、触感、气味更为敏感与关注;加之受自身视力、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视障儿童会不同程度的害怕参与社会活动、缺少人际交往经验等现象。

(二)重视视障儿童的心理健康

陈敏、张福娟1)在视觉障碍儿童情绪特点的研究中指出,初中阶段的视障学生和同龄正常儿童相比情绪问题更为明显,其中,女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生;15岁以上的学生在焦虑、强迫倾向、社交关系敏感和躯体诉述四个方面的平均量表分数都高于15岁以下的学生;且全盲学生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明显多于明眼儿童。所以在正常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之外,视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还因人而异的显示出了各不相同的特殊性。

二、常见的音乐治疗手段

音乐治疗是结合音乐、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康复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我国音乐治疗研究者张鸿懿将音乐治疗定义为:“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2)

(一)常见的音乐治疗方法

在《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3)中,作者概述了音乐治疗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几种方法:

  1. 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

强调聆听音乐及聆听音乐所带来的各种生理、心理体验,其中包括:音乐放松技术、歌曲讨论技术、音乐视觉化想象技术、投射式音乐聆听技术等。

  1.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

强调不仅需要聆听音乐,更要亲自参与到各项音乐活动中来。如:演唱、律动、或者演奏等。

  1. 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

通过即兴演奏乐器的方法能有效减少治疗对象的抗拒,可以很快建立与治疗师之间的互动治疗关系,治疗师也可以评估到治疗对象更多的信息。

(二)本研究采取团体形式进行音乐治疗的原因

音乐治疗分为个体音乐治疗和团体音乐治疗,本研究采取的治疗形式为团体音乐治疗。原因有三:首先,团体音乐治疗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和其他小组成员、治疗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互动治疗关系4),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行为和心理都会相互影响,而我校学生多为住校生,从小学开始,大家的学习生活就离不开这个团体,所以这样的互动治疗非常符合学校实际;其次,团队成员可以借音乐活动的机会来表达一些平日里难以说出的真实想法,用轻松愉悦的方式增进成员间的交流与沟通;最后,在实际的教学中,团队音乐治疗比个体音乐治疗更有效率。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假设:

1、团体音乐治疗活动能提高视障儿童交际能力,减轻人际关系敏感度;

2、团体音乐治疗活动能改善视障儿童总体心理状态;

3、探索出一条运用团体音乐治疗活动改善视障儿童人际关系的可行道路。

(二)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盲生部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23名,年龄段为12岁——17岁,采用SCL—90量表,围绕“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九个因子进行前测。选取综合测量结果较高于其他同学的12名学生为实验组,并统计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数据。

603619635d2ca_html_aef7a78aa39f2cb5.png

表1 人际关系敏感前频率表

四、活动实施过程

活动参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从团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五方面进行方案设计。设计围绕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方法、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

时间:2020年10月-11月,每周一次,平均每次60分钟。共7次。

序号

音乐活动时间

音乐活动主题

音乐活动时长

1

2020.10.09

破冰第一课:《我们是谁》

55分钟

2

2020.10.13

团队关系课:《We are a team》

80分钟

3

2020.10.16

同学关系课:《我和我的好同学》

60分钟

4

2020.10.30

异性关系课:《青春期的异性交往》

40分钟

5

2020.11.06

亲子关系课:《快乐幸福的一家》

60分钟

6

2020.11.13

师生关系课:《如果我的老师是一首歌》

65分钟

7

2020.11.20

最后一课:团体分享与个人访谈

(20+40)分钟

表2:活动实施过程

五、结果分析

(一)量性研究分析

实验结束后,采用SCL—90量表,围绕“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九个因子进行后测,并统计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数据。

603619635d2ca_html_aef7a78aa39f2cb5.png

表3 人际关系敏感前后对比频率表

通过表3对比结果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实验前后12名测试对象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标准值均有明显下降。

603619635d2ca_html_9e4d8fda30e7a18b.png

603619635d2ca_html_82fc0bb941f34e8d.png

表4 人际关系敏感前后T检验结果

通过SPSS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得出:|r|=0.377,相关性呈中等相关,因样本量较小,继续做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P<0.05且<0.01,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证实团体音乐治疗活动对改善视障儿童人际关系有显著成效。


603619635d2ca_html_b39889dececd5b64.png

表5 SCL-90检验统计量渐进显著性结果


通过对比其他因子前后测情况,除躯体化外,其余8项因子P值均<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证实团体音乐治疗活动对改善视障儿童总体心理状态有显著成效。


(二)质性研究分析

经过问卷和访谈,12名视障中学生中,有9名同学都表示他们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更能通过音乐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另有3名初三年级的同学则表示,虽然活动新颖有趣,但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之前已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且目前面临中考升学压力,还是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通过走访调查的反馈情况,绝大多数实验对象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都认为,近2个月来几位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比之前更懂得控制情绪、表达自我感受,人际交往能力也有所提升,对音乐也更加喜爱了。

(三)结论

本研究通过开展团体音乐治疗活动,证实了该活动对改善视障儿童的人际关系有极显著成效。

本研究通过开展团体音乐治疗活动,证实了该活动对证实团体音乐治疗活动对改善视障儿童总体心理状态有显著成效。

本研究探索出了一条运用团体音乐治疗活动改善视障儿童人际关系的可行道路。

603619635d2ca_html_8daa1a224baab7e3.png

表6 团队音乐治疗活动改善视障儿童人际关系的可行性实践流程


六、反思与展望

团体音乐治疗活动是一个提供音乐刺激、强调团队活动、注重交流分享的系统治疗过程。本研究以改善视障儿童心理健康作为治疗目的,在团体中运用与音乐相关的活动形式作为治疗手段,增进学生情感的自我表达,并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下学习沟通交流、人际交往、调节自我情绪等的技巧与方法,以此提高学习动机、规范自我行为。

通过实践发现,视障儿童因视觉缺陷,故生活经验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较少,且接受新知的速度也普遍较慢,所以在实践方案的设计中,我们需要对学情进行详细分析,以视障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为设计题材,选择他们较耳熟能详的歌曲、使用较简单的乐器、设定适合他们能力的目标与活动。

同时,在团体音乐治疗活动的设计中最好能静态、动态治疗课程都涉及。但因视障儿童为自我保护,很少进行体育活动,所以身体素质较差,故在进行动态活动训练时不宜进行大强度训练,并做好场外保护措施。

另外,在治疗师指导视障儿童进行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活动和即兴演奏时,应做到指令简洁生动,必要时可一对一进行触摸示范、纠正辅导,并将同一知识内容设计于不同的活动中反复练习、反复体验;在接受式音乐治疗时,做好引导提示,寻找共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主回应和反馈分享,不宜过多干预纠正。

本次研究还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1、因受学校课时安排限制,实验时间较短,每一块内容仅安排了一次活动课,如果时间充裕,每块内容可安排3-4次活动课。2、实践方案设计可以更加细化,根据不同年龄段现阶段面临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活动重点的调整。

综上所述,团体音乐治疗对于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特殊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社会给予了残障人群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利用视障儿童的特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是我们每一个特教人值得思考的。今后,我将继续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理论基础,深入视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从实际出发,注重视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盲童学校 陈敏.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 张福娟.视觉障碍儿童情绪特点的研究. 2008.03.25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 [M].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0

(3)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4)Bruscia K. Defining Music Therapy (2ns Edition).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