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郑秀全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下洋镇中心小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教学支点,利用多样的教学策略为手段,引导学生与生活面对面对话。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走进生活、再现生活、超越生活。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生活经验;回归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当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推进,生活化的教育已经成为其中的主要趋势。教育也不再是原来的空中楼阁,表现得更多的是教育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教育的理论在生活中形成相应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能够进一步指导学生生活,让学生规范日常的行为,并且逐步内化成相应的道德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回归于生活,可以让学生把道德与法治意识和日常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德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更新教育理念,做到以生为本

新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名誉所长鲁洁教授说:“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也不例外。要想实现高效的思想品德教学,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不能以教材为唯一,教学要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要做到以生为本。课堂上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教学,要以平和的话语主动和学生交流,既要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认识国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点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让学生说说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和唱唱国歌,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课文结合起来,加深其对国家的认识,同时把中国70周年国庆阅兵式的图片、视频给学生观看,让他们感受国家70年的丰功伟绩,加深对国家的热爱,进而引导他们这种爱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中体现,如唱国歌时庄重严肃、升国旗时行注目礼、爱护小国旗等。在这个教学设计里,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帮助学生提升品德认知,并且把这种认知回归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又培养了学生正向的社会情感,一切都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基于教学内容,实现生活化教学

要想实现道德与法制的生活化教学,教师应当基于实践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部分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或素材,有效导入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共鸣,使其快速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更为积极的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同时营造出良好轻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

例如,在进行《开开心心去上学》这一课程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播放学生入学时的照片或是视频,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更容易找到教学切入点,随后领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身对学习的看法和态度,最后教师再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实际发生的开学典礼场景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更为主动积极的去学习德育相关知识内容。

  三、引用教学视频,让学生走近生活

选取离学生生活近的视频资源为教学资源,如反映居民生活的新闻视频或者生活小常识来拉近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距离。新闻视频导入有利于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生活经验变得鲜活、具体。学生观看视频在产生震撼的同时,也引起学生的共鸣。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新闻事件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新闻的选择一定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其次,要符合班级学生的学情,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生活越近越好,这样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导入部分的视频长度最好控制在三分钟左右,对选择的视频要适当进行剪辑和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居家生活要安全》一课为例,课堂上教师引入的三个新闻事件分别是:学生从家中楼梯转台坠楼;一家数口误食农药;电热毯引起的火灾。我校外来学生较多,周末父母上班,孩子独自在家的情况较为普遍,与视频中独自在家而坠楼的孩子有相似之处;我校属于农村学校,很多孩子家中都有农药,误食农药的事件,在生活中孩子们也时有听说;此外,上这节课的时候正值隆冬,电热毯引发火灾的事件也会让孩子们有话可说。农药中毒事件的原始视频很长,教师事先将视频中医生对患者现阶段病情的长时间介绍部分剪掉,留下的视频主要突出中毒人数、中毒程度和中毒原因等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将三个新闻事件剪辑在一个视频里面,作为课堂导入。

以此课为例,教师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提炼为教学资源,制作成微课视频。视频中,教师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资源,将自己生活中发现的一些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错误的用电现象作为课堂引导点,用生动的微课形式表现出来,目的是为了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看到或者正在做的一些错误的用电方式,如:电器插头没有完全插入电源插座、排插超负荷使用等。在课堂上,学生认真观看完视频,能立刻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生与课本之间实现有效交流。这两个视频的引用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做合一,实现德育目标

“教学做合一”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化。师生的教学做必须结合起来,如果教育中只注重“教学做”中的某一个环节,效果是不明显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没有意义了。要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教材、学生以及生活实际进行考虑,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例如,一年级《课间十分钟》,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如教学《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时,教师可以预先录制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的表现,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学生课上看到自己课间的表现:有在走廊闲谈休息的,有在课室奔跑追逐的,有在走廊大声喧哗的,有在和同学打闹的……看着录像上的自己,同学们都热情高涨,那些在打闹、喧哗、追逐的同学都露出尴尬的表情。教师这时结合录像里学生的行为让他们自己说说如何才是正确的行为并适时加以指导,然后下一个课间十分钟老师再观察学生的表现,这时老师发现喧哗、追逐打闹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实践证明,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加人或重现学生的生活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通过现实的生活情境激发道德体验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更有效。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生活出发,通过多样的教学策略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充分利用生活环境的资源优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融入学生生活经验、开展“接地气”的实践活动。将教学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生活,回归到生活中来,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生活实践中来,有效引导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屈丽霞.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

  [2]卢金书.论如何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J].中国校外教育,2018(8).

[3]王慧.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