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文本的和谐统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4
/ 2

心灵与文本的和谐统一

刘芳梅

新疆克拉玛依准东第一小学 831511

教学论文

新课改后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更贴近现代学生生活,教学内容精彩纷呈,语言生动有趣,设计题型灵活多变,综合性强。并且每个单元的教育意义既实际又深远。课文依旧以单元为单位,主题突出,每个训练点联系紧密,在赏读的过程中充满韵味和美感,德育教育渗透深刻。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真正学会实际运用,达到心灵与文本的对话,这是我一直摸索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韵味 感悟 激趣 引导 拓展 运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带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阅读,并积极思考,首先要激起他们对文本学习的渴求。因此,如何进行课前、课中等情境创设,是我们老师应该认真思考设计的问题。结合我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前质疑,情境铺垫,激发读趣。

好奇心是开启低年级学生思维的钥匙,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前根据题目提出问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本产生好奇心,并激发其进行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当出示了课题之后,问学生:“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对于这个题目很是好奇,纷纷提问:“小松鼠为什么找花生?它去哪里找花生?最后找到花生了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把它们一一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几个问题,然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阅读,不仅阅读目的明确,而且对问题的探究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课堂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课中质疑,引导阅读,深入扎实。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应该把学习的自主权更多地交还给学生。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阅读中质疑,再细细品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本情感。如在教《明天要远足》这一课时,抓住课文每小节“真的像------真的像------”和三个“”唉”,我提出质疑:“我为什么产生那么多疑问?加上这三个唉,体现了我什么心情?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我的点拨引导,引发了学生探究、发现的欲望,学生们互相讨论,积极思考,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而且教学生学会了结合生活实际中自己的切身感受来理解文本的学习方法,在对文本的探究思考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

二、用心读文,体会文意,挖掘深邃。

语文语感的培养的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承载着我国千年文化知识、文明智慧的语文文字,蕴藏着深厚的感情色彩。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精髓,逐渐体会文字背后的内容。

1、读中感悟。

语文的课堂,必须有朗朗的读书声。阅读,作为语文感知教材、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在朗读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韵味和魅力。教学时,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在读中体会语感,揣摩语义,并把悟到的情在朗读中充分表达出来,声情并茂。如在教学本册教材的古诗时,我让学生明白古诗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想象力丰富,语言奇特,体现了李白从小就有丰富的想象力,再用奇妙的古诗文表达出来,把天上的月亮这一自然事物想象成白玉盘和瑶台镜,月亮的洁白光亮就充分体现了出来;一个“飞”字更体现了一幅静景中突然出现一个动态事物的生动和美感。围绕这些诗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画面,再借助课件展现月亮不同形态时的美丽,让学生在想象中进行诵读,在读中品味,品出诗情与美感。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逐渐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

2、思中感悟。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养是学好语文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我会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启发、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丰富、积极的思维中感知、体会、领悟。思维越活跃,对文本的感悟就越深,想象力也就越丰富,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可抓住课题中的“画”字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通过熟读课文,结合课件与想象,从不同角度去感悟“小画家”和各种画之间的关系,再拓展想象,还有哪些小画家能画出什么样的画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同的信息传递,思维交流,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愈发凸显。

三、紧扣教材,丰富想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是创新思维的活跃因素。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抓住教材中的典型素材进行梳理,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丰富的想象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1、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想象。

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是丰富儿童想象力的最鲜活的素材。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在教学中,捕捉这些有利信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观察、思考和想象。例如《乌鸦喝水》一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一瓶水,如果用手捏瓶身,水会怎么样?除了这个方法,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并让学生现场试验。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进行了亲手试验,亲眼所见,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兴趣昂然。在孩子们激烈的交流讨论中我感受到,生活实际的启发和激趣,会更加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并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想问题,敢于创新,善于思考,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并且在想象中超越文本。

2、描述情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唤起更广袤的想象。

低年级课文内容简单而丰富,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营造更生动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由情创意,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并将自己的想象表述出来,既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相互的交流中是思维更活跃,想象的空间更广袤。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我利用课件的声音、画面带领学生直观的进入课文的意境中之后,加入了课文内容的延伸描述,让学生闭眼感受,想象,将学生进一步带入文本的意境中,并感受语言朗读的美的熏陶,从而更加深切地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3、借助结尾,创设意境,拓展想象。

我们的教材是基础,但是要充分利用教材元素再生成。有的课文结尾耐人寻味、意犹未尽。利用结尾来唤起学生想象愿望,使创造思维再次生成。如《大还是小》一文,结尾“有时候,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更多的时候,我盼着自己快点长大------”想象一下,小作者盼望自己快点长大会做些什么呢?《拔萝卜》一文,留下的悬念是“小狗喊小猫来帮忙------”小猫还会叫谁来帮忙?萝卜到底拨出来了吗?------等等类似的课文,我都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互相交流。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展开交流,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奇特的画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拓展了文本,将文本内容不断延续,更加丰富。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多种语文能力、掌握语言技巧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材料,灵活创新地设计教学内容,多形式、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各项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