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真正为孩子的生活服务——大班“生活化”数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让数学真正为孩子的生活服务——大班“生活化”数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淑兰

浙江省 绍兴市树人幼儿园 312000

生活化数学活动是指幼儿的学习材料和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从平时看得清、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发生。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活动,让孩子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

一、生活化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1.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在幼儿平时的生活中,会碰到许多数学问题。例如:外出吃饭,碰到餐厅吃饭人太多,需要取号排队等餐的情况;参加婚礼、聚会经常听到各种猜数字的游戏。等餐时你领到的号代表什么意思,什么时候又能轮到你;玩游戏“猜数字”时,怎么样才能快速地猜出数字。

生活经验是教学内容的来源和基础,老师可基于幼儿的日常经验和游戏讨论,对符合主题地有价值地内容进行审议后,将幼儿日常经验与数序的核心价值相结合进行活动设计,挖掘生成一个个活动。

2.教学目标为生活服务。

《指南》指出,使幼儿“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不是注重静态的知识传授,而是应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制定活动目标时,要让幼儿体验数学的价值,引导幼儿用自己能理解的数学观念和方法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增进幼儿数学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

3.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操作材料。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

如在数学活动《数数有多少》中,我们直接去超市拍摄带鱼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将如何数生活中如何数超市中摆放的带鱼这一问题直观呈现,让孩子探索实践出用特征数的方法。为了让幼儿了解各种数字在生活中代表的不同含义,我们更是直接收集了一些包装盒。幼儿通过操作观察,更好地了解了包装盒上数字的秘密。

4.“情境化”的教学过程促进目标的达成。

将数学教育融入生活情境中,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引导幼儿将学习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鼓励幼儿自己去实践。我们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境,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由境生情,由情促学,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活动。知识是在其丰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根据数学内容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

二、生活化活动区的操作策略

1.通过专门的生活化数学活动区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

生活化的数学活动区是为集体活动和将来的数学活动提供前期的场所。幼儿在活动区里进行大量而充分的活动,自由探索。我们把生活中的游戏材料:皮球、扑克、围棋等,孩子外出郊游时捡回来的树叶、各类种子、花瓣、石头都引进了活动区。

如:在数学竞赛活动《占叶子》我们和小朋友一起制作了一块60cm×60cm纸板上贴上12片树叶,每片树叶上分别写有1至12的数字,骰子两颗、青蛙和乌龟图片各若干。这个活动是我们和幼儿一起创设的一个活动区,活动需要的材料——树叶、纸板是我们和幼儿一起搜集的,青蛙和乌龟也是小朋友自己动手画的。两名幼儿各持一种小动物,并轮流掷骰子,掷骰子者算出两颗骰子上面点子之和后,把自己手里的小动物摆在相应数字的荷叶上面,每片叶子只能占一个小动物,如果所掷骰子点数的和已经有小动物占了,那么就当失败由对手接着掷,当全部叶子都有小动物时,比较哪种动物占叶子多,多者为胜。这个材料既有独立性,又需要合作,并带有竞赛性质,大班幼儿很喜欢。

2.通过非专门数学活动区的利用,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

除了专门的数学活动区外,在其他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也能将孩子们的数学活动融入其中。在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棋类区、角色区------都能投放渗透数学知识的材料,使孩子们在剪剪画画、在讲讲做做玩玩、在对弈竞赛中、在游戏中都能感知运用到数的知识。

如:在进行数的组成教学中,老师和幼儿一起在美工区制作了许多精致的纸制品,让幼儿两两成对地分2个、3个、4个、5个------礼物,在幼儿分的过程中发现,发双数礼物刚好是一人一半,单数礼物就不好分了,要么一人多一个,一人少一个,要么剩一个不知道怎么分。这时教师就组织幼儿讨论:是不是所有的礼物必须平分?一人多一人少行不行?如果这两种方法都行,再分一分有几种分法?有的幼儿就直接说:“这次我少一个,下次我可以多一个。”有的男孩子认为“男子汉可以只要一个,其余都给女孩子。”启发幼儿不管准备最后怎么分,先试试有多种分法。在记录分配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教育的计划性、目的性与幼儿生活融为一体了。只有孩子真正感到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问题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从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三、日常生活中偶发事件的教育策略。

除了主题活动中教师有目的组织或幼儿自发生成一些数学活动外,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渗透,体现 “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如:做早操时幼儿在户外排队,我们就利用户外活动玩排队游戏学习排序,“我们的队伍有几种不同的排法?”教师先提出问题。“从低到高排”“从高到低排”“男孩一排女孩一排”“按照小组座位排”------我们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排列方法。然后老师又提问:“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等问题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同时请幼儿回家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排排队,在家找可以排队的物品带到幼儿园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排队游戏。

(四)环境创设生活化的策略

幼儿数学教育的环境是指能够引起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能促进幼儿逐步形成数学概念,丰富有关数、量、形、空间、时间等经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如果能从数学教育的目标出发来开发、创设和利用环境,则更有利于幼儿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促进思维发展。在创设数学环境时,老师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身边的数学,不只着眼于活动室的一面墙、一个角,而是把幼儿周围的所有环境都充分利用起来,变单一为多种,变平面为立体,变视觉刺激为多种刺激。

通过我们的生活化数学活动,让孩子的数学经验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回归到生活,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使其真正为孩子的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