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审题的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审题的能力

郑丽珍

福建省 南平市 第三中学

审题:也就是了解、熟悉和把握问题。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取解题的信息,达到正确完成解题的目的。审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每每解决一个问题总是先提到审题,但是对审题的实质,该如何正确审题?特别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如何正确审题呢?下面对此问题我谈谈一些粗浅之见:

  1. 审题要做到仔细读题,捕捉有用信息。

例l、 一个容器盛满纯药液63升,第一波倒出一部分纯药液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又倒出同样多的药液,再用水加满,这对,容器内剩下的纯药液是28升,每次倒出液体多少升?

这道题对一般的学生来说.若不认真审题。就会觉得无从下手,思路受阻。以致放弃解答。我们可以这样认真地分析;

分析:已知量:纯药液63升:

倒了两次;同样多,

剩下的纯药液为28升

未知量:每次倒出液体x升(x为未知数)

审题时,除了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外,还得进一步分析;或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来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1)第一次倒出X升(X为未知量),纯药液, 用水加满后的溶液浓度为多少?

(2)第二次倒出X升药液与第一次倒出的一样多吗?

(3)第二次倒出又用水加满后的溶液的浓度为多少?

(4)实际上两次共倒出多少纯药液?

这样,便可准确地设“每次倒出液体X升”,并列出方程X+X · 603733593d83c_html_faed0b63b1203b35.gif ·100%=63-28",

从而得出“x=2l"的结果来.

二、审题时要注意挖掘题中的隐含的条件。

所谓隐含条件,就是题目未明确表达出-来而客观上已存在的条件。’隐含条件在题目中隐藏的有深有浅,学生一般很难挖掘出来而圆满解决问题,所以审题时要注意仔细分析,推敲题意去挖掘出隐含的条件。

例2、设X1、X2是方程X2十(2K+1)X+K2-2=0的两个实根,且X12+ X22=11,试确定K的值 ( )

(A)-3或1 (B)-3 (c)l (D)3或11

有同学这样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可知:

X1+X2= -(2K+1), X1X2 = k2-2

X12+ X22=( X1+X2)2-2 X1X2=11

K1=-3或K2=1

∴选(A)

事实上,以上的结果是错误的,问题出在哪呢?在于审题时忽略了题中的隐合条件: “△≥0”, 实际上题目中第一句叙述X1、X2、是方程方程X2十(2K+1)X+K2-2=0的两个实数根就隐藏着一个条件“△≥0”。所以把K1=-3和K2=1分别代入△时,我们发现当K1=-3时△<0,因此应选( C )

可见,题中隐含的条件的挖掘应在我们教学中给予重视,应在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上花一点功夫。

三、审题要避免“想当然”的不科学的态度。

“想当然”是学生以自己的一些不完备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在毫无根据、或解题思维出现障碍,而又不得不解答问题的情况下,而作出的不科学的解题,难道不是一种矗作糊"么?

例3:一位股民同时以a元卖出两支股票,其中一支股盈利20%,另一支股亏本20%,问在这次交易中,这位股民是赚了还是亏了,或者是不赚也不亏呢?

结果一学生抢着回答: “不赚也不亏”,你能说他不是 “想当然”地回答的吗?

我们用科学的态度进行审题:

正解:一支股卖a元,赚了20%,它的成本M1=603733593d83c_html_8636972591df33fe.gif 元,利润W1=a- 603733593d83c_html_8636972591df33fe.gif

另一支股卖a元,亏了20%。 它的成本M2=603733593d83c_html_db5aee5e93be996b.gif 元,利润W2=a- a/(1-20%)

W1+W2<0

所以,他的回答是错误的,可见,在教学中应提倡科学的审题态度,而不能让学生“想当然”。

四、审题时要抛开“ 思维的定势”负作用。       

思维定势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种思维的惯性。即人们长期形成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它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对我们解决问题就有促进作用;消极的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干扰作用,使得我们因循守旧,摆脱不了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的束缚,这就是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因此,我们审题时要抛开思维定势的消极的负作用。

例4已知在△ABC中AB=15,AC=20,高AD=12,求BC的长。

由于平时我们习惯画三角形都画成“锐角三角形”,画高也就画在三角形的内部了。所以,批改作业时,我发现∠ABC的角平分为AE=603733593d83c_html_be97eefff0f1cb.gif (甲图)的学生竟为100%,所以,我不得不感叹这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可见,由于习惯性的思维阻碍了正确的审题而失掉了一解。另一解为AE=12603733593d83c_html_eaa2db6b699764b6.gif (乙图)

组合 45



]



五、审题时要善于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审题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的。

例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变式2 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的关键)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审题时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总之,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科学性与完备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准确度,就应该对审题这一环节作高度的重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