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有界 行者无疆——麓谷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与开发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3

课本有界 行者无疆——麓谷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与开发初探

夏雪柳

湖南省长沙高新区麓谷小学 410000


摘要: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根据国家课程纲要的规定,学校课程主要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研学旅行,是对原有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它更加强调地方管理和校本创造性实施。

关键词:研学旅行 课程建设 课程开发

发展素质教育,其根本应该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知识育人与实践育人的良性互动的教育。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模式,扎根传统文化、结合园区特色,通过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德育课程深度融合,设计并开发“小鹿探世界”系列研学课程。

一、统筹规划 落地有声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根据国家课程纲要的规定,学校课程主要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研学旅行,是对原有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它更加强调地方管理和校本创造性实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研学旅行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加大了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力度和科学管理,“麓小模式”的研学旅行实践与理论体系逐步构建。

《意见》指出:小学生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生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生以省情国情为主。我们发现:以前的研学旅行更像一种校外活动的拼合,碎片化、随意性很强,往往就是学生跟着老师和导游到某个地方玩一圈,缺少研和学的意味。现在我们从课程整体的视角把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化、系统化,将“研学旅行”作为一个生活化的主题活动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优选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并与学科知识整合,与学校德育活动整合,真正实现“研学旅行”课程主题、学习方式、知识内容、参与主体的整体设计。

因此,我校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选择,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价值进行合理遴选。以学校为圆心,学生可以涉足的距离为半径,把学校研学旅行课程按区域分为“漫步园区 科技体验”“寻访伟人故里 探寻湖湘文化”“美丽中国 开放主题探究”“走近世界 多元文化理解”四大板块,十三个主题。

如我校2019年“漫步园区 科技体验”春季研学活动: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走进洋湖湿地公园,探索湿地密码,以大自然为课堂,体验湿地净水实验,参观科普馆,在全新的环境教育课程中,普及环保知识与理念,传播生态文明,助力“蓝天保卫战”。

三四年级的孩子们漫步在百果园,在“植物大追真”“豆子变形记”“超级大画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耕读大地,了解植物,亲近自然,寻道自然,体会美的享受和创造的乐趣。

五年级学生则分线路徒步前往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省国际低碳技术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四家龙头企业,开展“探访工业智能 感受科技神奇”的研学活动。孩子们一站一收获中领略科技的神奇,感受创新的魅力,一步一天地中磨练意志,培养毅力。当天,左鹏校长带领麓小学子十公里的徒步研学,成为高新区最动人的风景。

除开春、秋研学,每年的寒、暑假,三到六年级的学生还有幸到

澳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地区的进行跨国研学旅行。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课程涉足区域设计的研学旅行内容,使学校能够合理地把方针政策规定与学生的兴趣、发展兼顾起来,对周边地方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可操作性强。同时,也使得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计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完整体验 融合有度

研学旅行被定位于“课程”,与普通的春游、秋游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学校对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必须有着相对固定的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参与人员等。我校研学旅行课程以开展研学旅行的时间阶段为纵轴,分为前置课程、研学课程和后拓课程三部分,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并开发“小鹿探世界”——研学旅行菜单式微型课程(如下表)及特色夏(冬)令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所涉足的区域会越来越广阔,课程的难度也会逐渐增加,更具综合性。

研学旅行菜单式微课型课程安排

时间节点

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负责人


前置课程

自护自理课程、资料收集课程、主题确定课程、礼仪规范课程、垃圾分类课程、文明参观课程、行囊准备课程等



2课时

班主任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



活动课程

亲近自然课程、走进名企课程、国防教育课程、革命传统课程、湖湘文化课程、户外拓展课程、生态环保课程、职业体验课程等

研学旅行中实时指导2课时

各小组带队老师+研学导师


后拓课程

体验分享课程、主题演讲课程、创意物化课程、媒体展示课程、宣传报道课程等

资料整理1课时,成果展示1课时

班主任综合实践活动教师

上述各微课程既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根据自身能力和需要,结合研学旅行目的地特色,对提供的课程菜单进行自主选择或重组。这样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计,既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实现跨学科的整合。研学活动前,学生发展中心根据区域发展情况、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成立研学旅行课题组,遴选、借鉴旅行社优质课程资源,初步确定主题并提供若干课程方案,举行研学旅行专场家长、学生研讨会,实地考察,确定研学线路,设计、制作低中高三个学段的《研学手册》,为研学课程提供支撑。班主任和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则做好前置课程的具体指导工作,为研学做好充分的准备。研学中,学生通过观摩参观、实地考察、采访调查、亲身体验等,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式学习体验,并自主安排课余时间,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特质。研学结束后,研学课程反哺学科教学,通过对研学旅行资料的整理和成果展示,为学科教学提供新的教学资源。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具体的课时安排和相关的负责老师,为研学旅行的课程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有机结合 研学有方

(一)将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方式有机结合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考察探究活动的重要形式。在设计和实施研学旅行活动时,学校应该广泛、深入地进行教育资源开发,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在一次旅行活动中设计多元化的目标和内容,设计更多实践性和体验性强的活动,不仅要让学生进行考察探究,也要为学生提供参与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甚至社会服务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实现自我管理和服务,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旅途中进行环境卫生维护、文明旅游宣传等社会服务活动,将研学旅行与其他几种活动方式整合实施,从而实现更大的教育价值。 

(二)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有机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指出:“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学生眼中的“玩”“游”和成人的不一样,以往很多研学旅行内容的设计是从成人喜好的角度出发,觉得这个比较好玩、这种比较安全,以成人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无趣、无感、无获。当然,我们在课程的设计和选择中,会有一些固化的、并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而不断深化的课程,比如自护自理课程、行囊准备课程等,尤其是安全方面的课程要求,不仅有对老师、学生的培训,更有与各方机构协调的责任分担。我们也会在研学地点选择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度和发言权,如在研学旅行前组织学生一起参与行前课程的制定,学生可以对目的地的选择和课程发表看法,共同参与《小鹿探世界——研学手册》的研制和课程内容套餐的选择等。

在研学旅行中,我们还特别注重发挥学生小组的作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的研学时间与空间。例如有的目的地可能会涉及多种研学课程的主题内容,长沙铜官窑就是属于这类游学地点,既能游览铜官窑遗址“对话历史”,又能观赏 4D、5D电影“畅想科技”,还能疯狂一把“挑战极限”,分组活动时,学生就可以协调遴选出自己小组的研学内容。这样就充分尊重了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在选择和制定课程内容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必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将学生的游学和教师的指导有机结合

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实践性、探究性应该是它的核心,但是以往的研学旅行往往只关注集体观光旅游,忽略了学生的体验与探究。不少研学旅行常常搞成了一个热闹的活动,而至于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什么,缺少一定的思考和对实情的了解。研学旅行课程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实践性、探究性应该是它的核心,但是以往的研学旅行往往只关注集体观光旅游,忽略了学生的体验与探究。怎样可以提高对学生研学实践的过程性指导?

首先是指导人员的实时保障。我们要求带队的研学老师对学生实时指导,也会要求导游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讲解,以及邀请家长志愿者共同参与,以此来弥补教师带队人手不足等问题。其次是《研学手册》的实时使用。在师生共同选择好研学前的各项课程之后,以《研学手册》为驱动,为学生的研学过程进行任务指导,让学生带着研学的明确目标和任务来进行活动。在这个部分,也要杜绝只研不学的倾向。因此,在研学中的课时安排为 2 课时,学生在完成既定研学任务后,可以有更多的自由体验。此外是以研后分享来促进学生研学成果的物化及反思。尤其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在每个学期参与这样有目标、有计划的研学旅行之后,他们可以有更多创新的成果表达。

四、见证成长 雁过有痕

学校在组织研学旅行时,以启发、引导为主,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学校综合纪律、组织、文明礼仪、研学成果、社会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综合打分,评选出“优秀实践班级”及“优秀实践小鹿”,引导学生将研学的问题和成果进行梳理、提炼,并通过PPT、视频、调查报告、漫画、图表、诗画等多种方式进行汇报展示。班级也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班队课,举办研学旅行的研究报告会、征文、摄影、绘画比赛等后续活动,进一步巩固研学旅行成果。如2019年秋季研学成果汇报中,一二年级开展“看图写话——重温雷锋故事”的主题分享活动。三年级通过撰写研学日记,表达体会研学感悟。四年级的同学化身设计达人,研学手抄报花样百出、让人耳目一新。五年级的哥哥姐姐进行毛泽东诗词硬笔书法作品展。六年级进行非遗文化作品展及红色革命主题研学报告。

嘉雨爸爸(家长):最好的成长在路上

女儿就读于麓谷小学,刚满11岁,他的足迹已经遍及省内外。作为家长,我们坚信:“最好的成长在路上”。从孩子三四岁起,我就与同事、朋友结伴,带孩子一起到长沙各地的“景点”进行打卡,长沙博物馆、橘子洲头、岳麓书院、杜甫江阁……每到寒暑假,更是尽量抽出时间带孩子到全国各地走走看看,开阔眼界,从生活中学习。

贺逸凡(学生):研学旅行不仅开阔视野,还能结交好朋友。

当课本中的文字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时,那种感觉奇妙极了。比如桂林山水,置身其中,才发现原来作者描写得那么贴切,桂林山水的美被我们尽收眼底。研学旅行,不仅让我爱上旅行,也让我发现了知识的美。语文、数学、地理……每次出门,就会发现知识无处不在,这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现在最期盼的就是能和同学老师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知识。

王歆扬(学生):

研学旅行,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结交了更多的好朋友。因为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平时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我很少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玩,每次研学旅行,我最开心的就是能与同学们一起吃饭、一起闯关完成各种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我体会到友谊的美好。

高娜(教师):研学旅行能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这是一种活生生的“课堂”,是学校生活的生动延伸。这种集体生活是孩子成长岁月中非常珍贵的记忆,集体生活培养出来的团队观念、整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是孩子“长大成人”的重要标志。

教育兴国,少年强,则国强!身处复兴中华的伟大时代,怀揣强国梦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确信,同时也期盼:让孩子跟着课本去旅行,去饱览祖国的壮美河山,去浸润人类的璀璨文明;去感受各地的历史风物,去触摸圣贤的不朽灵魂;去引领孩子们探求宇宙的浩繁神秘、玄妙辽远,去感悟大自然的相生相克与、和谐共处,去洞察天地间生命的奇妙与精彩……在研学旅行中,希望孩子们为每一门功课标注自己最深切的体会,让学习变得快乐而有趣,让课堂变得生动而形象,真真切切地研有所获,学有所得。

课本有界,行者无疆,我们将继续研究、开发研学课程,让世界成为孩子的教科书,为助力更美、更强、更幸福的现代化研创型品牌麓小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