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盲哑学校初中阶段盲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3

昆明市盲哑学校初中阶段盲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

孙云姿

云南省昆明市盲哑学校 650032


【摘要】 选取昆明市盲哑学校23名初中阶段盲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谈话法和数据分析法对该阶段23名盲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研究,以求在调查中了解初中阶段盲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发现我校初中阶段盲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因素。通过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盲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关键词】 初中 盲生 心理健康 调查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盲教育家克兹弗斯说:“一般人往往误以为眼盲只代表单一感官的丧失或损伤,其实,眼盲重大地改变并且重组了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视障儿童由于视觉缺陷,会使他们的生活和行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带来诸多的困难和不便,周围环境对他们的态度等都会使视障儿童在自我意识、人格特征和情绪行为上表现出异于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本报告通过实证研究,以学校初中阶段视障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谈话法和数据分析法对视障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现状进行研究,以求发现视障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因素,为盲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和教育建议,让更多的人关注视障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视障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不断提高视障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

  1. 关于初中阶段盲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评估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

调查选取昆明市盲哑学校初中阶段全部盲生共计23人,初一阶段盲生10人,占样本容量的43.5%,初二阶段盲生7人,占样本容量的30.4%,初三阶段盲生6人,占样本容量的26.1%。

  1. 学生年龄分布

12岁

13岁

14岁

15岁

16岁

17岁

18岁

19岁

20岁

0人

0人

2人

2人

7人

4人

3人

3人

2人


2、学生性别

男生

女生

12人

11人


3、学生残疾类别

低视力

全盲

8人

15人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谈话法、数据分析法

(三)测量工具

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症状自评表)

心程云测评系统

SPSS17.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

(四)测量工具的选择

SCL--90症状自评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80年代引入我国,该量表是以Derogatis编制的Hopkin's病状清单(HSCL1973)为基础,主要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采用5级评分制,评定 “现在”或者是“最近一个星期”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与其他的自评量表(如SDS、SAS等)相比,有适用范围广泛,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受测者的自觉症状特性等优点,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评定工具。

(五)调查过程

为了方便盲生操作,采用心程云测评系统,使用手机在线完成量表的填写,省时、省力,大概20分钟即可完成SCL-90症状自评表90个项目的测评。在线汇总量表信息,分析每个对象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方面的情况。

(六)调查结果

6037354b25207_html_e806136000382039.png

注:p<0.05,即在统计学上表明有显著的差异;p<0.01,即在统计学上表明有极显著的差异。P>0.05,即在统计学上表明无显著的差异。

1、总分与总均分

6037354b25207_html_3b7b4e8f19419001.png6037354b25207_html_ea46d8a3d1f0fe0.png

调查结果显示:23名盲生中总分的均值为126.78,中值为123,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82;23个盲生中总均分的均值为1.4,中值为1.37,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0.92。

与全国常模结果总分(129.96±38.76)分,总均分(1.44±0.43)分的标准进行对比,运用SPSS17.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我校23名盲生scl-90测评结果未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结果,p>0.05,即在在统计学上表明无显著的差异。说明近段时期大部分初中阶段盲生心理健康水平良好,基本上能够以比较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情绪来面对生活,可以比较好地处理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基本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 阳性/阴性项目数与阳性症状均分

6037354b25207_html_1681223650961e32.png

调查结果显示:23名盲生中阳性项目数的均值为24.70,中值为24,最小值为3,最大值为64;阴性项目数的均值为65.30,中值为66,最小值为26,最大值为87;阳性症状均分的均值为2.47,中值为2.39,最小值为2,最大值为3.32。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差异较大,说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较大。

3.因子

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躯体化、敌对、恐怖因子上我校23名盲生scl-90测评结果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结果,p<0.01,即在在统计学上表明有极显著的差异; p<0.05,即在在统计学上表明有显著的差异。说明我校盲生普遍在躯体化、敌对、恐怖等维度表现出心理健康问题。

4.阳性检出率

6037354b25207_html_b583210b4cf279c4.png

根据我校23名盲生的因子分大于均值的占比情况,可以看出我校盲生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普遍;根据大于/等于2分的阳性检出率,可以看出我校部分同学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等方面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和重视。

6037354b25207_html_f318c658586ba7ef.png

根据SCL-90总分>160分,或任意1个因子≥2分,或阳性数目超过43项三个条件之一者,被认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9个因子中任一因子分或总均分≥3分者,则被认为可能有中等程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校11名盲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占调查总人数的47.83%,说明盲生相比于正常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1个阳性项目数的盲生有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6.09%;2个阳性项目数的盲生有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35%;3个阳性项目数的盲生有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35%;6个阳性项目数的盲生有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04%;说明我校盲生个体内差异明显大于普通儿童。2个以上阳性项目数的盲生就有5人,且存在不止一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恐怖、敌对四个因子上,需对这部分同学格外关注和重视。

三、调查结论与原因分析

(一)盲生相对于普通儿童而言,同样遵循着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发展历程、生理结构、心理需求、人格结构、社会适应内容等基本相似。但是由于生理缺陷导致盲生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明显大于普通儿童。我校盲生普遍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等维度表现出心理健康问题。

(二)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官,人们主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盲生由于视觉缺陷,导致感性经验缺乏,不能形成准确的概念或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推理,只能通过其他感官来获取用眼睛所能获取的信息,由于缺乏对事物全面的认识,盲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受到别人的暗示,出现固执己见和容易动摇两种极端状况。

(三)由于视觉缺陷盲生无法观察到周围的环境和人物状态,于是他们更容易产生不安或安全感不足。尤其是陌生的环境,无法感知周围的环境状况和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会使他们感到不安和局促。即使在熟悉的环境中,他们也不喜欢这种“熟悉”被别人打乱。固定的物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既方便获取又避免走路过程中的碰撞和受伤,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但是久之这种强迫症状会在其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得到强化。

(四)由于行动受限或行动不便,与外界接触较少,常常导致盲生易出现被动、依赖的状态——习得性无助。因为看不见,盲生宁愿待在一个地方不动。这种被动、消极的习惯,会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显得较为被动和过分依赖,出现孤独离群的倾向。交往过程中,社会交往能力不足,体态语言发展缓慢,在穿衣打扮和娱乐休闲方式上明显低于普通儿童。

人们大多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社会性行为,由于视觉缺陷,无法观察到交往中别人说话的姿势、表情等,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也比较少。由于非视觉性刺激的限制阻碍了盲生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能力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时间要明显长于普通儿童。他们不能把自己的行为同社会环境中他人的行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的缺乏导致他们不知道哪些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在人际交往上更敏感和容易受伤。

(五)周围环境、社会、家庭、教育、生活经历都对盲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如何看待自己,看待自身的残疾,看待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等因素都会影响着盲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四、建议

1、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干预

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分层次地普及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心理防御和承受能力,对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请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及早介入和干预,制定有个别化的辅导计划,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2、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探寻适合视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找到心理健康教育更为有效的方法。

3、加强、学校、家庭的合作

重视五育并举,促进知、行、意、行的统一,从盲生心理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等综合因素出发,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为视障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有利支持,增加社会参与度,提高视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4、认真做好案例研究,为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邓猛 孙玉梅.视觉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2]张巧明 杨广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3]李季平.视障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北京:北京盲文出版社,2005.8


[4]方俊明 雷江华.特殊儿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8


[5]韦小满 蔡雅娟.特殊儿童心理评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