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陈晓君

福建省漳州市第八中学, 363000

摘要:数学是一门实用性特别强的学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会显得过于的枯燥,对于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高中生来说就没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根据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此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性学习

引言:数学的一些知识点相对抽象并且难以理解。教师创造特定的情境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情感和思想,获得知识和数学知识。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的进行相关的学习,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们的探究性学习。

  1. 加强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个方面,数学计算方法、数学计算能力、数学应用的意识以及相关的数学思维等,所以教师最需要的就是找到最能够反映高中数学教学思维的教材,并且还需要根据课本上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最能体现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很好接受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把高中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引导学生去探索。高中数学知识有很强的逻辑和抽象,但是对于年龄幼小的高中生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的知识,再加上如果老师的教学气氛太无聊,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学习的心理。故此,教师只有让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快乐,才会让学生愿意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自己主动的学习,从而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面就可以很快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高中数学湘教版选修2-3《几个常用的分布》一章中,教师可以运用数学建模法进行《二项分布》的教学,以便于加强学生对这种特殊又重要的分布列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二项分布》的概念、应用条件以及相应的特点,必要求学生详细记忆课本基本知识。而后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进行《二项分布列》知识的分析,比如生活中的买了1000张的奖券有多少张中奖或者抛了n次的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等实际的问题都属于二项分布。通过这种提高学生这样的的方式,可以实现学生能力与知识的统一,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

  1. 创造合适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一般来说,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过去的教育中就完全忽视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压力,完全禁锢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也就不能培养出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要是想学生注重高中数学这门学科,第一教师就要对高中数学的课堂教育有着高度的重视,如此学生才会也将数学课堂学习的真正的注重,慢慢地才会在潜意识里面认为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拿着课本的内容来解释,但是这样的教学课堂太过无聊,再加上高中生的年龄相对幼小,所以教师就更加需要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感到高中数学知识的魅力。其次,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内容时,除了课文中列举的例子和公式外,还应该让学生在预习课本后思考出几个问题并带到课堂上进行分享。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随机抽问,让学生说说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湘教版2-1《椭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中的几何画板的工具,更加便捷、高效、直观展示椭圆形成的过程。而且通过几何画板工具改变两个定点(焦点)2c的距离、或者改变绳子的长度2a,分析椭圆的形状的变化,也可以从中更深层次地理解到椭圆定义的外延,当两个定点的长度2c越来越接近绳子的长度2a时,椭圆的形状会越来越扁,当2a=2c时,轨迹就会变成线段,当两个定点的距离2c越来越小,椭圆的形状就会越来越圆,当2c=0时,轨迹就会变成圆,采用多煤体中的几何画板工具可以使椭圆的生成过程以及形状的变化都一目了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构建椭圆图形,保证学生对椭圆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利用绘图软件,绘制椭圆图形,并在绘画过程中标注相关数据,对椭圆的结构特征进行讲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进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进行开放式小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扩展

高中数学课小组讨论是经常的事,但是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必须要有的一定的价值,小组讨论的幅度大范围要广,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联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其次,要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地放大,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科目时应该提前留出学生的思考时间,首先计算学生思考这个问题需要多长时间。思考能力强的学生思考的时间会适当,但思考能力弱的学生思考的时间会更长,但是具体来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估,而且要根据教学经验进行设计,严格安排时间,老师要有合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例如,在教学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等差数列》一课时,教师就应当积极的开展课堂活动,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内知识的讨论,在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时,可以列举数列{1,3,5,7,9,11,13,15}、数列{90,80,70,60,50,40,30,20,10}和数列{10,10,10,10,10,10,10},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上的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这样的数列是什么数列?”,从而提出等差数列的概念。要想知道数列的第n项的结果就需要知道数列的通项公式,所以可以再让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而后在讨论结束后,教师需要随机选出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讨论之中得出自己对等差数列等知识的相关看法,这样一来,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总结:综上所述,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且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促进学生们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施彦恒.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困惑与思考[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9,0(5):42-43.

[2] 刘军光.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困惑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8):156-156.

[3] 万军.高中数学教学引导自主探究学习“三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0(1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