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体系下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浅谈新体系下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传承

蔡园园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第一小学 325000

【内容摘要】:

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有这样的表述:“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当前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理念及方法下,如何引入世界精髓至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实践中,从而构建一堂高效欣赏课,成为当前小学音乐器乐欣赏课中的重要内容。弘扬民族音乐,要以器乐欣赏为抓手,着眼于以学生为主体,立足音乐本体,笔者以《丰收锣鼓》为例,提出了突出风格、联觉体验、积累经验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让民族音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关键词】:民族音乐; 欣赏课教学;新体系


一 小学“民乐欣赏”现状


  1. 内容多,教材难。

据了解,在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在小学教材中占比65%,民族器乐曲又占民族音乐的50%,且作品篇幅大多很长,曲式不规整,音乐形象不直观。在教学设计上给一线教师很大的困惑。然而,民族音乐是自由的,并不按照逻辑创造。相对于西方音乐作品的规整性,这是中国音乐的一大特色。因此才能形成独特的东方韵律。

  1.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

新体系下的教学理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的短板。新体系强调学生“体验”音乐。实践是获得真切体验的重要途径,只有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才能获得音乐的体验。奥尔夫提出,‘“原本性音乐”——音乐的亲身参与和实践层面、音乐要素层面、音乐的感性层面。柯达伊也曾表示,音乐仅仅靠听是不够的,只有实践才能够让人真的理解和欣赏音乐。传统民族音乐也是由音乐各要素形成的才具有地域风格或民族特色。只有剖开来让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真正被理解和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才会永恒地成为青少年的热爱。

  1. 体验少,缺乏音乐经验。

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接触多元化的音乐提供了一个自由宽广的平台。除学校之外的社会环境下,孩子们绝大多数接触的是流行音乐,“抖音”、电视节目,都在大肆宣传着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夸大包装的明星效应占据了青少年的心灵,我们的民族瑰宝正在逐渐停留在过去。因此,如果能把我们的传统音乐课堂变得好玩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了解民族音乐,获得对民族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

笔者以人音版小学五年级民族管弦乐作品《丰收锣鼓》 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二 课例简介


  1. 作品分析:

《丰收锣鼓》是彭修文、蔡惠泉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具有鲜明山东音乐特点的汉族管弦乐曲,共四个乐段,乐曲借鉴中国汉族民间吹打音乐加以欢快的主体旋律变化,充分发挥民族管弦乐的表现能力。


  1. 设计思路:围绕一个核心,解决两大关键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始终徘徊在“丰收”、“锣鼓”这两条主线思索,一个是主题要素,一个是音乐要素,如何兼得这两个要素使得学生能听懂本课作品成为核心。另外整节课还要解决两大关键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丰收锣鼓》作品表现的农民丰收的情景。

2.《丰收锣鼓》作品长达六分多钟,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中熟悉音乐几个乐段的不同主题,并能听辨出不同的主题。

那么,如何在现代教育大环境下将传统音乐欣赏课落到实处呢?围绕核心主题及关键问题,笔者,切实探讨新体系下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传承。

三 融先进理念到小学传统音乐课堂

  1. 以体态律动为基础,奠定乐器教学。

面对器乐欣赏课,传统单一的鉴赏方式满足不了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心理需求,要想培养儿童运用所有的官能参与课堂,先得激发儿童主动聆听的兴趣。因此以《丰收锣鼓》为课例,在导入部分的设计上,结合主题一的节奏要素,笔者借用了传统音乐中的“一领众和(hè)”和“众领众和(hè)”的方式。结合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和节奏模仿,带孩子们去感受这段音乐的切分节奏型素材来源于生活中,是体现时代情境,同时也为体验乐器落实基础。

(二) 以打击乐器贯穿中轴线,积累音乐经验。

【镜头回放2

欣赏第一部分乐段:

“请同学们尝试着为这段节奏加入自己喜欢的乐器并感受合奏效果。”

教学策略:利用ipad“库音乐”APP,请四位学生依次用节奏型体验大堂鼓、锣、小钹、木鱼,并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合奏,体验并聆听合奏下的民族打击乐器的音乐色彩及表现力,总结音乐所表现的热闹欢腾的丰收场景。


《新体系》中强调学生应以音乐经验形式掌握学习成果,而不是以乐理知识形式掌握学习成果。提倡“素质重于知识”、“经验重于灌输”。通过初级体验(直接体验)和高级体验(联想体验)的方式浸润经验累积。笔者在设计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时,通过提问让学生关注竹笛和云锣,竹笛容易听辨,重点欣赏云锣,通过app,感知云锣的音色,让学生能展开想象,切身感受云锣丰富的表现力,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现的云雾缭绕的田园景色。

第四乐段,笔者主抓大锣的表现力,通过观察越来越紧密的锣点出现规律,从而了解此段音乐最为状况激烈,让学生想象结束部分音乐达到了丰收高潮。打击乐器就像是一条中轴线,既连接了片段式的教学环节,又点亮了作品风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文化,有效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 以记忆音乐为手段,把握作品审美

新体系以培养学生内心音乐联觉的能力为重要目标,通过有效聆听和音乐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提高音乐感知能力。歌唱,是人类感知音乐最深刻的体验方式,歌唱还有利于记忆音乐主题。在欣赏教学中,记忆音乐主题也是欣赏者首先必须掌握的要领。

教学策略:1.用“呜”模唱二胡、竹笛的音色

2. 图谱教学,感受旋律起伏

3.利用第二乐段富有歌唱性旋律,即兴加词创造,歌唱《丰收之歌》,记忆音乐主题。

603737e62cf04_html_ff899535c9c719df.jpg


图例:《丰收锣鼓》第二主题旋律线



(四) 以现代信息技术,清晰了解民乐世界

要想实现高效且富有活力的课堂,只有听得见,摸得着,印象才会深刻。然而现实却很骨干。现今的小学基础设施中,有常见的小型乐器就非常欣慰了,大型乐器则是一种奢望。笔者发现Ipad上的“库乐队”app及时地解决了这一燃眉之急。不仅可以省去搬运乐器的烦恼,还可以让 孩子们切实地“摸一摸”乐器。非常方便地实施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效保温。激发孩子们的自主创造能力。真正落实传承任务。


四 结语

中国民族音乐之所以能驰骋五千年历史,得益于其风格是独特的音乐要素。是超乎一般的音乐要素之外的音乐特色。在设计上,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重组”,“融合”重点带学生感受第一、第二乐段的聆听,重关键,轻篇幅。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全曲聆听的经验,也不像欣赏西洋作品时要面面俱到,而是把作品中的中国韵味传达给学生,努力构建培养学生感受与鉴赏民族音乐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不知不觉中唤起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和热爱。

总而言之,想要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弘扬民族民间音乐要成为小学音乐教育永恒的主题。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不是照搬套用,只有结合音乐特色扎实利用,才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音乐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民族素养,引领学生走进璀璨的民族音乐,享受美感体验的愉悦与幸福,和孩子们共同聆听民族艺术之美,让民族音乐点亮课堂。


【参考文献】

[1]薛晖 肖川.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胡海燕.丢丢乡音童谣情 ——以《一只鸟仔》例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实践[J].

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8,(3)

[3]潘丽琴.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J].中国音乐教育.2017,(9)

[4]黄燕红.信息技术环境下民乐欣赏教学策略 [J].当代音乐.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