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意外”的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课堂中“意外”的精彩

胡世泉

温州市瓯海区龙霞实验小学

【摘要】

新课程下的音乐课堂,是富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经常会出现师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意外。面对意外,我们不需要设防的担心,去回避,因为,它同时也是课程的生长点,是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情节,是老师自由挥洒的空间。这一切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随机应变,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如何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去化解,若处理得当,它会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和不曾预约的精彩。

【关键词】意外 精彩 生成

【正文】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在新课程推行的今天,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景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却没有激情的行程”。由此可见,课堂也就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我们老师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我们老师是束手无策,置之不理,懊恼不已,还是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我想只有我们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得调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意外巧妙地转化为课堂中的精彩,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一、正视意外化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学生是具有鲜活的个体,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是不理不睬还是灵活调控?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在一节借班上课的公开课上,教学内容是《小蜻蜒》。我安排了三个环节展开教学:从感知音乐到节奏性朗读歌词到表现歌曲。在感受音乐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跟着音乐学蜻蜓的样子飞舞。等学生对旋律有了一定感知后,我再让学生看着图形谱朗读歌词。读了一遍后,正当我要停下来讲解怎么读才能读得更富有音乐性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坐在前排的学生突然说了一句:“老师,我不想读了。”顿时,全场都安静了下来,坐在一旁听课的教师也愣住了,公开课最忌讳的就是这样的不利因素的出现。怎么办,置之不理吗?不可以,这样做一定会让他更加无法无天的。严厉批评?也不行,这样做不但会让他这节课再也无法听讲下去,而且还会影响了他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我想:他可能是觉得读没有飞来得有趣吧!于是我面带微笑地对它说:“你是不是还想飞啊?”可谁知这家伙不但不领情,还更嚣张的说:“我也不想飞了。”我时,我也傻了,不假思索的嘴里嘣出一句:“哦,老师知道你一定是想唱了,不急,呆会儿我们就唱。”这回,这家伙才肯高兴地坐了下去,整节课有惊无险。课后,我从他的班主任那儿才了解到,这孩子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捣蛋大王,每节课总会弄出点什么来。这节课能有这样的表现真是意想不到。

仔细想来,学生捣乱的同时,伴之而来的是学生的某种隐性的心理需要。关注、体察和创意让看起来只是意外的细节变得富有灵性,尽管单纯,但它却充溢着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关怀。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宽容的心来正视孩子,是对人的价值和生活的真正关怀和尊重!

二、善待意外得精彩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广泛的应用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它为课堂教学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音乐课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和吸引力。然而,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不稳定,给课堂造成了很多的意外。

四年级的课文中有这样一课,内容是欣赏歌曲《沂蒙山小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民歌小调的音乐特点。按照惯例,我准备了音像磁带,让学生欣赏。上课的过程中,我正准备按下录音机播放歌曲,谁知这时停电了。“怎么办,临时改变教学内容?不行,没有它的铺垫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再说,我刚才已经对它进行了简短的介绍。”“诶,这首歌不是女生独唱的吗,何不自己来代替录音机范唱呢,不知学生会不会接受,不管那么多了,试一试吧。”于是我就对学生说:“你们想听老师来唱一唱这首歌吗?”在得到学生们的同意后,我扯开嗓子唱了起来。一连唱了五段,过程中全班学生鸦雀无声,欣赏完后还报以热烈的掌声。“老师,我觉的这首歌很优美。”“老师,我觉的节奏比较自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打那以后,每逢碰到有欣赏的内容时,都会邀请我给他们演唱或演奏,那怕只是几句。慢慢的,学生越来越崇拜我了,学习音乐也更有兴趣了。

这一次意外的经历让我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师生面对面的表演,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演唱者的声情并茂,更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大大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生成意外创精彩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集合。虽然教前进行预设,但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可变性、生成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调整预案,不断生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完成预设的目标。

记得去年,我在一年级上的一节课,内容是《谁在叫》。预设时,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创编活动,原因基于两点思考,一是创编活动时下“流行”,二是这首歌曲非常富有童趣,紧密联系学生生活,适合开展创编活动。课堂中,学习完歌曲后,我正准备用导语:“小朋友,你们除了喜欢小鸡、小猫、小鸭、小猪外,还喜欢哪些小动物呢?”来引出创编环节时,猛然发现,孩子们显示出一脸的疲倦。是啊,30来分钟的听唱跳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累了。怎么办?如果以这样的状态去创编的话,那这个环节一定会形同虚设,草草过场。灵机一动,我对小朋友说:“你们猜,老师除了喜欢这四种小动物外,还喜欢哪种小动物呢?”然后特意以悄悄话的方式偷偷地告诉了一位小男孩,让他用动作来告诉大家,其余学生用创编的歌声表现出来。接下来,学生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告诉大家他还喜欢哪种小动物。整个过程显得非常自然,有趣,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课堂又一次出现了高潮。

像这样随着学情的变化,及时的更改预设,实施课堂教学的“二度设计”,有理有节有效地处理好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才能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促使课堂生成更具魅力。

是的,大海是富于变化的。课堂教学也莫不如此。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我们老师应该运用教学机智,正视它,解决它,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呈现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彩画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