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与有意味的空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聚焦与有意味的空白

张洁 张雪玲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潍坊日向友好学校 261041;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潍坊日向友好学校 261041

摘要:通过比较聚焦与留白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在不同文本中的体现,深入浅出,感受不同的表达效果。聚焦是剖析文本的价值所在,留白则是给了作品无限的张力与势能,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两种视角都有着极强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聚焦 视角 有意味的空白

《中国叙事学》在视角一章中阐述聚焦与盲点,对此自己感触颇深,对于很多文学作品的解读似乎找到了原点。所谓视角是从作者、叙述者的角度投射出视线,来感觉、体察和认知叙事世界的,假如换一个角度,从文本自身来考察视角所及处的虚与实、疏与密,就是聚焦与非聚焦。

聚焦的选择包含着深刻的价值选择,是剖析文本的价值所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对于安娜大篇幅的内力描写,她对于爱情的挣扎、纠结,对于生活的期待,都运用了聚焦得以集中体现。《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对于巴甫洛维奇的丑恶嘴脸的描绘,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大篇幅的渲染,让这个人物恬不知耻的一面深入骨髓。聚焦让我们更深入文本的主旨,是文本的最光亮之点,还是文本的精神所注、文脉所归、意蕴所集之点。

《盘古开天地》则聚焦于盘古的身体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用细腻的笔触来描摹,他的气息、声音、左眼、右眼、四肢、躯干、血液、汗毛、汗水一一陈述,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此处聚焦手法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巨人的伟大、无私,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身体融入了宇宙。当我们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他的影子、他的气息和他的温度。当我们感受澎湃的江河之巨澜、聆听春雷之滚滚、仰望于山川之壮美、穿行于草木之丰美、沉醉于流云之淡然,其实都与盘古产生了一种链接,一种精神的交汇。

开天地之前,宇宙洪荒,天地混沌一片,这是一片未被开垦的大泽,盘古在其中睡了一万八千年。这是一个在沉睡中的巨人,他蓄势待发,如同等待已久,这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事发生前的前奏。让我们充满期待。巨人醒后会怎样?巨人为什么睡去?

开天地,盘古正式出场。他用自己的力量进行历险,对未知进行探索,在这部分盘古的形象愈加鲜明,他充满力量、毫不畏惧,他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他斧头一挥,不曾考虑结果如何,而是决定了便义无反顾。他心里在想什么:他害怕失败吗?他担心破除眼前的安逸的后果吗?他犹豫彷徨过吗?通过这些心理活动的探究,会更加触摸到盘古内心的笃定!

开天地后,头顶天脚踏地,他选择了风雨无阻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盘古的形象也在此部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取得胜利后,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回归到人类世界,为新世界奉献自我。他挺立了一万八千年,忘却疲惫、忘却艰辛,他要巩固好自己亲手创造的这个新天地!“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为了让天地不在重合,他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了迎合天与地,为了改变天与地,更为了与天地再次发起挑战,盘古就这样一直挺立着!此刻他的心里又在想什么?没有了犹豫与彷徨,取而代之是毫不畏惧的坚守与执着!他想一根巍峨的柱子撑在天地之间,即使穿越了几千年的岁月,他巍然傲立的身影仍然刻在每一个国人心中。这也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精神的缩影,我想神话故事中人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加厚重。这些精神也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如岳飞、文天祥、鲁迅等等。

“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这是叙事中的势能,在一马平川中发生斗转,巍峨的盘古终于也不堪重负倒下了。这一处转折是“把美好撕毁给人看”,英雄的逝去是每一个读者都不愿看到的。他那么强大,怎么会倒下呢?

故事继续发生回转,盘古虽然倒下了,但是他的身体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用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他的气息、眼睛、声音、四肢躯干、血液、汗水都变成了宇宙万物!他逝去了吗?没有。他把所有的一切都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此时此刻的盘古,不仅仅高大威武,而是充满着人文情怀、民胞物与的情怀。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人类的美好与精彩,这分明是一种重生!

我们心目中盘古的形象也在一波三折中,逐渐丰满、温润。故事中结构的元素、想象的神奇都是为形象的塑造做铺垫,二者相辅相成。盘古身上所折射中英雄的特质:英武、无畏、仁义、奉献、担当等,都是极其鲜明的,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文化内核。我们学习神话故事、剖析英雄盘古的形象,意义就在于挖掘形象背后的精神特质,在学习的人文性中得以内化,激发孩子对英雄的认知。英雄不仅仅是高大英勇、骁勇善战,他们更多的是具有拯救人类、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奉献等等。回归到现实中,我们如何成为自己、他人心中的英雄?我想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也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命题。

与聚焦处于另一极端的,是盲点。《老子》有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书法中也有布白,这都是传统文化中的虚实共构与虚实互补互动。在文本中我们除了解读聚焦部分,也要懂得窥探聚焦以外的部分,去寻找和解读“有意味的空白”。这“有意味的空白”是叙事中的诗,是水中之月,以诗的哲学沟通着人生哲学和时空哲学。如同一幅山水画,事在聚焦之中,诗在聚焦之外,二者虚实共构、表里相应,共同组构成叙事作品的生命。

《盘古开天地》这篇故事中起因与结果详细描绘,开篇给读者创造了一个神奇、宏达的意境,天地尚为混沌,这给后文的叙述提供了大环境。同时故事的最后也是详细描绘,把盘古身体的变化事无巨细地刻画出来,对于盘古英雄形象的塑造是点睛之笔。反而中间,盘古如何让天地不再重新合拢,粗线条的描绘,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这也是“有意味的空白”。此处无言胜有言,在“一万八千年”这样全知视角下,我们无法估量这一万八千年里,盘古到底经历了什么,这是怎样一种坚韧与坚守,对于这份执着,作者无需精雕细琢,反而给了作品以势能。

诗歌中运用留白,给了作品更大的张力与势能,作者的情感蕴含在文字之中,通过留白更深刻地表达出诗歌的感发作用。五代词人冯延巳的《鹊踏枝》给人以强烈的直觉感动,有给人以自有丰富的联想。尤以下阙中“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当平林远处的新月升上树梢,所有的行人都归去了,只留下冯中正一个孤独的身影。这是一个怎样的身影?他在思考什么?他为何独立小桥上,任凭寒风侵袭呢?这种留白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让我们感受到这位五代词人尽管在朝廷屡遭攻击、诋毁乃至罢黜后,他内心仍然表现出的顽强、坚定、执着的精神品格。这般百转千回、缠绵悱恻的意境,在留白中愈发显得有张力。

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十年的光阴被一笔带过,祖父离开后萧红的童年彻底结束了,她告别了美好,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悲剧的一生凄凄惨惨。在留白中,让她更加怀念祖父园子里的美好,更加怀念童年祖父给予的温情。在恍惚间中止,在空白中告别。这个尾声让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也让我们定格在了从前的美好中。我想这正是“有意味的空白”所独有的表达。

聚焦与有意味的空白,帮助我们深入走进文本,领悟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理清文本结构,在有无中体验作品之精妙。


参考文献:

中国叙事学.杨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