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唐建英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午街铺镇中心小学 652401

  摘要: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识字与写字的重要阶段,但是也不能忽略学生在阅读方面技能的培养。阅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对于课文反复阅读、默读或者朗读,才能真正感受出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与所要表达的感情。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地深入理解课文。从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进行论述,总结出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不仅要重视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学习,教师也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低年级阶段就让学生有对语言的热爱,利用阅读来欣赏书本中所描绘的人、事、环境。因此,教师应该特别重视阅读教学,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途径

  1.在阅读目标中,严格要求学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带有情感地进行朗读课文

  在课上,教师将课文中的画面用生动的图片或者特殊的场景导入课堂,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会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场景而感同身受,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中所蕴藏的含义。“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通顺流利,细读课文时就要求学生带有情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要流利地朗读课文,首先在对课文就要在初步阅读时,将不熟悉的字词标记出来,重点记忆,然后再通读全文。尤其是长句或者生字词较多的句子,画好停顿,标注拼音,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2.激发学生内在的想象力

  例如,《柳树醒了》这篇课文,“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枝呀,绿了。春风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柳絮啊,飞了。”小柳树在春雨洗涤下千姿百态,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字面意思去想象柳树在春雨中的风姿,通过想象出来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让学生用温柔的细语轻声朗读出来,首先小柳树是睡着的,然后又醒了,再然后小柳树就飞起来了,就像人呱呱坠地,然后茁壮成长,自由自在。

  3.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例如,在学习《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时,讲述的是三个妈妈去井边打水,一位老爷爷在石头旁休息。一个妈妈说自己的儿子聪明、有力气,没有人比得上,一个妈妈说自己的儿子有好嗓子,唱歌好听,而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当其他两个妈妈产生疑问时,她只是说自己的儿子没有特别之处。老爷爷跟随着三个妈妈一起走上了回家的路。一桶水对于妈妈来说很重,妈妈累得腰酸背痛的。这时有三个孩子朝她们走来,一个在翻跟斗,一个在唱歌,三个妈妈都被迷住了,而另一个孩子走到妈妈跟前提起了妈妈手中的水桶。这时三个妈妈说这就是我们的儿子,而老爷爷说:“我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故事很简单,是由几个简短的对话组成的,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教育学生要懂得孝顺父母,为自己的父母分担辛劳。老爷爷的话中带有其他含义,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会思考的同时,感受到故事教导学生要懂得帮助父母,减轻父母身上的重担。

  二、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书目的推荐是最关键的一步,很多家长不懂得学生在什么阶段该读什么样的书,买了一本又一本,孩子还没有读懂就又读另外一本了。教师在进行家长会的时候,就应该将这一点提出来,低年级阶段应推荐适合学生的读物,避免一些超出学生认知范围太远的书籍。

  2.引导学生如何阅读

  首先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是一字一句,反复通读。阅读一遍往往是不够的,有些书籍需要阅读3~4遍,有的甚至需要阅读9~10遍。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应以培养兴趣为主,不能让学生有压迫感,导致有厌恶读书的情绪。给予学生一个安静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理解,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或者家长不宜在旁边进行点评或者指导。当学生阅读完毕后,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而不思刚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会进行思考,产生疑问。疑问就像学生学习兴趣的药引,让学生变得更加有动力。因此,对于学生所提出的疑问不管是对是错,是简还是易,教师或者家长都应该细心解答。“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能因为疑问的大小而忽略其给学生带来的重要性。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才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总之,学从读开始,只有读懂了,才能学好。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养成了一种自觉、自制、自信的意志时,才能造就学生学无止境的终身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贺梅安.刍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的途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编辑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