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3

基于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讨

桑可心 景浩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16)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养老早已发展成为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九大工作总结报告就明确提出,人口老龄化环境下的养老问题,应保持积极的态度面对,促进医养结合养老事业的发展,加快医疗产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而建立养老、孝老、敬老的三大服务保障体系。但现阶段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依然存有着一些突出难题,包含当地政府养老管理模式不完善、自有资金贫乏、医务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有关学习培训不到位等。文中即着眼于公立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况,小结出现阶段公立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所遭遇的难题,明确提出针对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措施,以期为新形势下公立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良好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公立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服务模式



引言:在当前我国老年群体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社会背景下,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的目标已成为“健康中国”的战略方向之一,不断关注老年生活、提升老年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不断呼吁的课题。而当今,养老和公立医疗机构在资源和管理体系等层面存有较大问题,其中二者相对独立、无法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的问题相对突出,难以满足老人医疗养老的要求。因而,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成为社会的共识。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因拥有相对优越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的医疗设施和更加专业的服务人员,成为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有力主体。

1.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优势

1.1公立医疗机构资源优势显著

一是公立医疗机构在政府支持方面有优势。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相比,公立医疗机构有着丰厚的国家财政和政策支持,因此,其在硬件设施、先进设备、人才经费等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在地理位置、建筑发展用地上也更容易得到政府支持。

二是公立医疗机构在配套设施完善方面有优势。从现阶段在我国诊疗结构发展状况看来,公立医院一般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医疗水平,其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并能形成强大的辐射效用,推进地区资源集聚,呈现良性发展互动。

三是公立医疗机构在体系构建方面更为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性能更强,也更容易开展新的医疗技术,设立新的科室,加强医疗供给。比如多数公立医院是综合性医院,即使是专科医院,也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基本上能满足患者的看病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公立医院各科室间的联动性不断提升,基本做到了患者在不转病房、不需无效排队情况下及时快速的得到医疗服务,这恰恰也是“医养结合”的内涵所在。

1.2公立医疗机构医养对接快速便捷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的主要形式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病房。但大部分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层次不高,医疗服务范围小、水平低,很难对急重症病进行有效救治等,该形式多数只能为入住老人提供最基础的健康监测、康复治疗等服务。公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后,可以通过合作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引入养老机构,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定期到养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医治,同时在医疗机构内部开通绿色通道,让养老机构的入住者实现快速转诊,免去老人在机构之间的辗转劳顿,为老年人的医护需要提供了更大程度的保障。

2.基于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资金设备匮乏影响服务供给

资金的缺乏直接影响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开展,包含工作人员薪酬、医疗设备购买等。由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利润收益相对较低,而开展养老服务又要在医疗设备和人员开支方面加大力气投入,所以部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开展受到直接约束。整体看来,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速度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养老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突出的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资金缺乏。

2.2多部门管理缺少有效的衔接

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长期护理需求和康复需求不断增加,很难依靠一个行政部门来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在各省养老服务中,人社局、卫健委、民政局3个部门由于分开管理形不成合力,资源分散容易导致各种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不到位得不到充分利用,服务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医疗与护理相结合的相关政策“碎片化”、管理机构“部门化”,直接导致养老服务机构之间难以协调主管部们在医疗护理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供给上,进一步影响了医疗护理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2.3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机制落后

目前,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机构缺乏专业服务人员,护理人员总量不足、素质不高、招录和留用困难等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同时工作环境比较复杂,工作比较辛苦,愿意从事医养结合工作人较少,导致医养结合机构的医疗诊治护理人员紧缺、现有从业人员流动性差年龄大;没有形成医养结合机构的良性发展,造成缺乏满足医养结合机构要求的医疗护理专业人才和复合管理人才。同时,由于社会对老年护理的认可度不够,从业人员工资低,缺乏晋升政策和职称、职级等机会,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机构专业人才缺乏,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转变,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基于公立医疗机构的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公立医疗机构可以采取建造或改建老年护理服务机构大楼,并将老年病或老年护理中心与其他临床部门分开管理方式。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在充分研究和论证的前提下开始,必须与住院医师的水平、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养老金的来源以及领取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鉴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老年病的管理应更加灵活,房间和辅助设施应根据安全、方便、舒适和温暖的原则,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给予老年人家的感觉。老人的房间用做到经常通风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照明应该更明亮,可以使他们的心情活跃并减轻他们的孤独感,这对老年人有积极的暗示作用。也可以在老年活动室中置办媒体设备引导老人参加一些娱乐活动。配备一些老人康复设备,并放置一些报纸或书籍。避免不切实际的建造“高档公寓”,使真正需要“综合医疗”的老年人负担不起高昂的费用,造成资源浪费。

3.2建立数字化医养结合管理平台

建立数字化医养结合管理平台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能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医养结合服务,同时也能够深入扩大和拓宽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养结合的范围。通过互联网技术的高效性,能够有助于建立公立医疗机构为核心,主导其他养老方式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立数字化医养结合管理平台在规划设计层面是要将老年人医疗诊治、养老服务与“互联网+”结合,利用5G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通过摄像头、智能手机终端、AR和VR等设备搭建远程互联网医疗诊治和养老服务平台,提供远程实时的新型医养结合模式。

另外,各级政府要以数字化医养结合管理平台为依托丰富功能、发展相关产业。一是丰富平台医养结合服务功能,通过线上线下高度融合发展,依托网络及时传达、实时反馈老年人需求,家庭医生则根据需求针对性制定服务方案,例如定期来监测血压和血糖,提供健康咨询和用药指导。二是发展医养结合产业,通过数字化医养结合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和发展“互联网+养老保健”等新兴业务,充分利用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拓展养老保健产业发展空间,帮助辽宁省老年人在养老医疗方面实现健康管理、专业护理、生活护理、饮食餐饮、文化娱乐五大类等更多医养结合的服务。

3.3完善医养结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公立医疗机构养老的费用因素是影响老年人享受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而长期护理保险可以为因年龄增长、身体疾病、意外伤残等原因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者无法实现生活自理的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给予适当补偿,减轻老年人和其家属治病就医的经济压力。各省应根据中央的态度和政策方针,在现有医保覆盖率基础上,简化医保报销途径,增加医保报销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并积极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倡导长期护理保险对承保人的切身利益的维护,提高公民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力求最大限度的保障老年人的利益,减缓养老负担。

3.4健全“医养结合”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培养机制

1.提升从业人员业务培训机制

大力强化和开展对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是养老各环节的重中之重。对于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体系建设,不仅要关心老年人的身体性的疾病,同时还需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时通过聊天沟通,定期的心理咨询及时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情绪波动情况,以避免老年人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关乎生命的突发事件。同时,对于医护人员内部,应设立专业护理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以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知识水平,同时要保持对医疗行业和养老服务的行业知识具有与时俱进的认知度,进一步培养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对该行业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

2.培养充足的专业医护人员

首先,要增加不同层次的与老年人医疗护理相关的专业设置。现阶段己有部分医学院或本科院校针对老年人护理、老年人心理健康等设置了相关专业,但是培养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其次,要加大力度开展专业医护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并在培训后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分不同等级进行,根据考取的级别不同对应不同的岗位。只有通过持证上岗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彻底解决医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更有效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质量。再次,返聘专业医护人才。由于我国政府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重视程度加深,更多的养老机构将会随之建立,这些机构可以通过返聘己经退休的专业医护人才,通过这些经验丰富的医护人才的培训,进一步带动医护人员的整体护理水平。


结语:

当前大众对健康养老的需求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加大,推进公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促进“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发展策略、顶层设计、服务延伸、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投入力度,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路径,为医疗改革的有效推进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长远,张举国.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典型模式及优化策略[J].改革与发展,2017(7):31.

[2]马馼,秦光荣.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发展养老服务的调研报告[J].社会保障评论,2017(1):29.

[3]黄奉毅,陈菲.常州市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50-51.

[4]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11-14.

[5]郭冬等.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讨改革探索[J].改革探索,2005(21):43-44.

[6]宋应诺.基于医疗信息技术构建区域协同医养一体化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探索[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5:5[31]杨景亮.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探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2.

[7]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作者简介:桑可心(1991.07—)女,蒙古族,辽宁沈阳人,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卫生管理 

通讯作者:景浩(1963.02—)男,汉族,北京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卫生管理,医药企业管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