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德教育为主,以心理疏导为辅让每位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从学生跳楼自杀事件中反思学校德育工作的错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3

以道德教育为主,以心理疏导为辅让每位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从学生跳楼自杀事件中反思学校德育工作的错位

钟根鸿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 江门( 529100)

【摘要】: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不少学校和教师把“心理疏导”看成是“心理健康教育”,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尤其是自杀,第一反应就是反思心理疏导是否到位、学校的心理教育是否落实。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本文从反思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入手,纠正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误区,重新刷新心理健康教育和纠正德育工作中的错位。

【关键词】:心理疏导、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出现过学生跳楼自杀现象。2020年5月份,正当各地各校为“返校复学”忙得脚不沾地时,学生的“自杀”现象又不时出现。于是,新一轮“心理健康教育”又来了,把“心理疏导”看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再次上演。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者,以防止自杀事件发生?笔者认为,只有让教师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尤其不让学校的德育工作出现错位,才能有效防止学生自杀行为发生。

一、不能把“心理疏导”当成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只治标不治本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过程中,开始以西医为主导,效果甚微,无法控制快速扩散、漫延之局面。后来,改变策略,调整防控领导机构,采取以中医为主导、以西医为辅助、中西相结合的策略。结果,局面很快得到控制,出现期待已久的拐点,最后各地清零,全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同样,对待学生的自杀问题,先不要以心理疏导为根本,因它只治标不治本。原因分析如下:

1、弄明白什么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人”字是由两笔构成:左边“一撇”代表人的躯体,右边“一捺”代表人的道德、精神。没有道德、精神作支撑的身躯,这个“人”是没有灵魂的人,便是行尸走肉的动物。可见,道德精神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圣贤云:理得则心安。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精神作支撑,人的身心就会出现问题,生命之光无法点亮。换言之,一个人,只有道德健康,心理才健康。

2、人的精神靠什么才会丰满起来?“德”从何来?德从“道”来。什么是道?道就是规律、法则、方向,包括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人伦之道、从政之道等等。老师的职责与使命是什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每个中国人都终生接受“道”的教育。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师,第一要务是精神道德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遵循“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原则,对孩子进行终身的“道传”。而学校教育坚持以道驭术的原则,德育工作做到“道、礼、法”三者相结合,教学工作做到“教、学、育”融为一体。这样的教育,才让人的道德精神不断丰满起来。

3、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什么?现代以来,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和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现象。父母对孩子的“传道”逐渐放松、弱化。与其说各校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倒不如说是重视心理疏导。各校把“心理疏导”理解成“心理健康教育”,一味强调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适心理,高度关注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面对哪些严重的心理患者,常常是有心无力、回天乏术,只有让学生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心理老师与一般老师最大的区别,就是懂得耐心聆听,用同理心跟学生对话、互动,对学生的痛苦表示理解和同情,不激化患者情绪,并帮助学生找出心源性问题。受心理疏导的影响,班主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逐渐变得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批评孩子。

4、为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收效甚微?由于各校把“心理疏导”看成“心理健康教育”,因而没有系统化、常态化地对学生的灵魂输入道德精神教育(如正确的三观)。他们对患者的安抚,只能让患者的心理获得到一丝丝的舒缓而已,但人的道德、精神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须知,心理疏导只是手段,而没有“育”。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先强调“育”,再强调“导”,即以道德教育为根本,以心理疏导为辅导,先让学生的道德精神丰满起来,为心身健康奠基和保驾护航。

二、把“道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既治标又治本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在1987年是这样定义:道德健康、心理健康、躯体健康和具有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1、是什么决定一个人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之所以把道德健康放在首位,是因为道德健康决定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和能否具有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正如中医学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⑴。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道德健康,就会一身正气,百病不生,甚至连坏人都远远望着而不敢靠近。

2、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是正道。在孩子的成长中,梁启超一直关注孩子的道德健康和身心健康,最害怕孩子出现意志消沉、悲观忧郁的现象。他经常鼓励孩子们正气上进、激情自信、内存正气。在道德教育上,他十分重视孩子的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他曾在信中引导孩子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他还现身说法:“我有极通达、极强健、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你们几时看见过爹爹有一天以上的发愁,或一天以上的生气?我德性涵养的工夫,自中年来很经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⑵。总之,全力为孩子的道德精神撑起一片蓝天,对孩子的功课从不责备。他给思顺信中说: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由于九个孩子长期受华夏三观的浸润,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育了良好的精神面貌,拥有了健康的心身,从而具有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3、拥有华夏三观才能挺直脊梁骨。梁启超认为给孩子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比教会他们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什么是通达强健的人生观?就是中国古圣贤倡导的“三达德”。《中庸》引导人们要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达道”。要实现“五达道”,靠的是什么?靠人们内在的道德品质和智慧,即“三达德”。“三达德”就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它们是每个人通行天下的品格。其中,梁启超认为“仁者不忧”是一个人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他还解释说,仁者之所以做到不忧,是他们明白“忧”从何来:一忧成败,二忧得失。而仁者既不担心成败,也不计较得失。因为他们从《易经》第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中感悟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圆满,永远容得人们去创造进化⑶。于是,他们自觉遵循《易经》所倡导“天健行,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去修身立德,做人做事。

4、三观正、人心正才有丰满的人生。三观正,人心正,则天下正。解决学生的自杀问题,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扣好“仁爱天下”扣子,因为世界观决定人生观;然后,再帮助学生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扣好“仁者不忧”扣子,因为人生观决定价值观;最后,帮助学生树立“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扣好“合作共赢”扣子。华夏三观教育成果如何呢?梁思永曾在信中对梁启超说:“爹爹尽可放心,我们弟兄姊妹都受了爹爹的遗传和教训,不会走到悲观沉郁一路去”⑷。梁启超共有九个孩子,结果:一门三院士,九个皆才俊。

三、把“传统文化”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用“道德健康”确保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是教育,道德教育是根本、心理疏导是手段,健康是目标。如何确保心理健康?靠道德教育。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脊梁骨和精气神,把“传统文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用“道德教育”为每个生命保驾护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1、正本清源,统一认识。做到三个明确:首先要帮助全体教师弄清人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明确学生自杀的根源和解决的根本方法;其次,向教师明确:心理疏导不是解决学生自杀问题的根本方法,它治标不治本。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根本,心理疏导为辅助,两者有机结合。第三,向教师明确:新时代,回归教育本真,改革德育内容,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序列教育,加强德育课程建设。让道德教育做到系统化、序列化、常态化和知行合一。只有让学生的道德精神丰满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自杀问题。

2、对症下药,安神调心。针对把“心理疏导”看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视之为德育的核心,导致德育工作的错位,本末倒置。现在,必须深化德育改革。第一步改革就是改革德育内容。要围绕人的核心素养,认真灌好《生命教育》、《圣贤教育》、《三观教育》、《孝道教育》、《责任教育》、《劳动教育》、《礼仪教育》、《艺术教育》八剂良药,帮助学生安神调心,健康身心。同时,要对学生加强劳动和体育锻炼。

3、中西结合,固本培元。中医在新冠肺炎的治疗实践中,彰显了它的博大精深和显著效果。同理,在解决学生的自杀问题上,唯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才可以让学生挺直脊梁骨,焕发精气神,成人成才,阔步迈过人生一道又一道的“坎”。梁启超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新民丛报》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地批判。但一战后,梁启超再次到欧洲考察,对近代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后,他向国人大声疾呼: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⑸。此时的梁启超不仅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救中国,甚至认为中西文化的交融乃是救世界的良方。所以,不要舍本求末,舍近求远,应以道德教育为主,以心理疏导为辅,中西结合,就能固本培元。

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东、西方都形成自己的传统与文明。对西方文化,我们不否定,但对它的真正内涵要弄清楚,要明白“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已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厚的心理健康教育遗产,原理就是“理得则心安”,方法就是以道德教育为主,把“道、礼、法”三者结合,从胎教开始,到幼教、基础教育,循序渐进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它来培育孩子的三观,涵养孩子的责任担当,挺直孩子的脊梁骨,焕发孩子的精气神。唯有如此,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人。




【注释】:

⑴出处《黄帝内经》

⑵出处:2012年11月7日《佛山日报》中的《梁启超传》

⑶出处:《梁启超传上》作者:解玺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08

⑷出处:《梁启超家书》257页

⑸出处:梁启超写的《欧游心影录》(1920年印行)



作者职称: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