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的中美《中小学生守则》的比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3

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的中美《中小学生守则》的比较分析

余海晴

(湖北大学,楚才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

摘要:中小学生守则是中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立德树人思想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中美制度、文化、教育背景不同,守则所蕴含的内容和价值各有侧重。以中国和美国的中小学生守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异同,探讨中小学生守则的意义与价值,以更好的发挥中小学生守则的德育作用。

关键词:立德树人 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守则 比较分析


一、立德树人思想与《中小学生守则》

  (一)立德树人思想的时代内涵

立德树人包含立德与树人两个方面的内涵。《左传》载“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不朽的表现,而“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是立功、立言的前提和基础,足以见树立高尚的道德,实现道德理想对于人而言的重要性。树人即培养人成长成才。立德与树人相互联系,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立什么德对树什么人有影响,但培养道德的人只是树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树什么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涵,比如智慧的人,有才能的人,适应性强的人等。

  立德树人的思想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时代内涵。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由此可见,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追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中小学生守则》的德育价值

  教育部于2015年颁布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明确指出该守则是“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根据学生发展的新特点”而颁布的。该守则的颁布首先就体现了其德育的目的,其次,作为一种教育来说,守则教育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1]。因此,《中小学生守则》无论是作为规则,还是作为教育内容,都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与价值。

二、中美《中小学生守则》的分析

我国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版的《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历经5次修订,我国在2015年颁布了最新的《中小学生守则》,表1为我国与美国的《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称《守则》)的主要框架。

表1 中国与美国《中小学生守则》主要内容

国家

主要内容

中国

1.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3.勤劳笃行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

4.明礼守法讲美德。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5.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

6.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

7.自强自律健身心。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

8.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9.勤俭节约护家园。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

美国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的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
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提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一)中美《守则》的共性

  1.内容表述上都具有明确性、具体性

  中国与美国的《守则》的每一条表述,都明确具体的说出了应怎么做。中国的《守则》表述采用了先概括,再具体表述的形式,即第一句指向一个方面,后面的内容则是第一句的具体化,比如第二条:第一句先说“好学多问肯钻研”,指向学习方面的品质,后面 “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则是学生“好学多问肯钻研”的具体形式。美国的守则则采用直接的、更为具体的表述:在什么情况或情境下应如何做,比如:“提问时,应该举手”这样具体且可操作的表述。

  2.作用上都对中小学生的行为具有规范性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守则》的存在都是为了指导和规范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行为,即应做什么、如何做,是中小学生行为的参考。因此,从《守则》本身的作用来说,中美的《守则》都对中小学生的行为具有规范性。

  (二)中美《守则》的差异

  1.中国的守则是一个教育文件,美国的守则更像是一个法律文件。

中国的《守则》从第一条到最后一条都可以看出守则除了具有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示范作用以外,还具有教育意义。比如提倡“爱国”、“勤劳”、“奉献”等品质,是道德层面的要求,这些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更多需要个体内在的自发性和自觉性,且无具体统一标准,依据个体所处的具体情境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而美国的《守则》,更多运用“底线思维”,比如“必须”、“不许”等命令性和强制性话语,是学生在校学习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美国在《守则》中把中小学生当作了一个负有法律责任的公民[2],因此美国的学生《守则》更具法律性。

  2.中国的守则更强调义务,美国的守则更强调权利。

  在中国的《守则》中,多提出义务性要求,比如“上课专心听讲”、“自觉礼让排队”,体现应该要做什么,重在培养学生对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的义务意识[3]。而美国的《守则》同时强调学生个人义务与权利,比如“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谈话”,体现了学生可以做什么,尊重学生的权利,重视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3.中国的守则更宏观、概括,美国的守则更微观、具体。

  中国的《守则》每一条中虽然有具体化内容,但仍有很强的凝练性,较为宏观。而美国的《守则》更具体化、情境化、条件化,较为微观。比如同样讲学习提问,中国表述为“勤学好问”,而美国表述为“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对什么情况下提问,应如何提问,都作出了规定。

  4.中国的守则包含各方面规范,美国的守则只注在校和课堂学习

  从学生守则覆盖的范围来看,中国的《守则》包含了对学生各个方面、各类关系的规范,比如“爱国”、“勤劳奉献”、“明礼守法”等,涉及个人与国家、社会、家庭、他人以及自然等方面的关系规范,较为全面。而美国的《守则》主要包含学生在校和课堂学习的行为规范,比如课堂上应如何,作业应如何,必要遵守的学校和课堂纪律是什么,而较少涉及个人与其他方面的关系,涵盖面较狭窄。

  5.中国的守则的德育性较强,美国的守则德育性较弱

  中国的《守则》涵盖了多方面的规范,更多显示的是对于学生某方面品质的要求。比如爱国、好学、勤劳、勤俭等品质,都体现道德上对学生的要求,也体现了我国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全文中多次提及“爱”字,也体现了我国仁爱的思想,对美德的追求。美国的《守则》相比而言,德育的色彩并不明显,更多只是对学生本应该做什么做规定。

  (三)中美《守则》差异的原因分析

  1.制度层面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守则》的制订和实施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可将其视为一项将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在制度层面具体化的措施[4],因此我国的《守则》更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更强调学生个人与多方面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更具有概括性和凝练性。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国家,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个体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因此体现在美国的《守则》中就更倾向于强调具体的个体的义务与权利,较少涉及个体与其他方面的内容。

  2.文化层面

  我国是千年文化绵延不断的国家,传统文化对于我国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优良的传统美德比如“爱国”、“诚信”、“好学”、“友善”、“尊爱师长”等品质,是自古就一直被传承和发扬的。因此,在我国的《守则》中,明显的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个人多方面优秀品质的养成,注重道德情感的教育。而美国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主义、独立、自由、理性等,相应的体现于美国的《守则》中就是更明显的个体独立性。

  3.教育层面

  在学生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着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和个体本位的价值观:社会本位的价值观是把学生的发展定位为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依据目前和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人才规格对学生提出要求;个体本位的价值观是把学生的发展定位为满足个体的内在发展需求,重视人的主体性。[5]在我国的教育中,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很明显:教育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国的《守则》强将“爱党爱国爱人民”放在首位,强调学生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美国的教育更偏向于个体本位的价值观,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美国的《守则》也相应的适应其学生培养目标。

三、对于《守则》价值讨论

  1.《守则》是一种规则,有利于维持秩序

  《守则》作为规则的具体体现,有利于维持学生个体所生活学习的环境秩序。守则当中对于学生各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规范,这种行为的、道德上的规约能够协调学生个体与国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家庭、个体与自然等多方面的关系,体现了道德的社会性。这种道德的社会性有助于维持学生个人在校、社会、家庭等环境中的秩序。

  2.规则是不断改变的,同时是一种约定

  《守则》作为一种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虽随社会秩序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变迁而变化,适应时代发展,我国的守则就历经多次修订,体现了其不断变化发展以适应社会、时代需要的特点。同时,规则也是一种约定,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法律上强制的,这一点就更使得学生守则具有德育的意义与色彩。

  3.规则本身不在于约束人,而在于引导人

规则虽然对个体各方面的行为作出了相应的规范,对人的言行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其根本的目的并不在于约束人,而在于引导人。通过规则的引导,引导学生个体自发的、自觉的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从道德的他律走向自律。

对于《中小学生守则》的落实,要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层面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真正成为道德实践的主体,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教育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弛.《中小学生守则》的道德教育价值及其实施[D].曲阜师范大学,2017.

[2]王晓慧.从中美《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看教育观念的差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4):48-50.

[3]王芳梅,葛金国.中外比较:基于学生守则的多维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3):75-78.

[4]安至正.中小学生守则的性质与功能[J].教育科学研究,2016(04):1.

[5]和学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当代取向——主体教育的学生发展目标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0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