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修远且多艰,任重而道远——集团办学背景下中职教师转型发展模式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路修远且多艰,任重而道远——集团办学背景下中职教师转型发展模式的探索

林剑虹

广东省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随着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职业教育办学方式的改革,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正用新的形式前进,以专业和产业为衔接口,共同联合组成了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此种中高职集团办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整合并优化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各个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在这改革发展的巨大变化之下,带给中职教师的除了有提升自身能力和实现自身更大价值的机遇以外,也面临着专业转型这一重大挑战。

  以下我将以个人为例子来探索集团办学背景下中职教师转型的发展模式。


一、选择转型的岗位方向

  因上级部门安排,我校将与1所高职学院和1所中职学校进行三合一集团办学。学校能因此在未来获得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更好的发展前景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但也因为这个转变,我校所有教师都面临着从中职教师转型为高职教师的现实问题。

  对于如何转型为高职教师的指引,我校给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1. 我校中职的专业要与该集团办学高职院校的已有专业进行对接,要求如下:

  (1)中职专业与该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案格式、备课模式、考试方式等内容都需要进行对接。

(2)同一科目不同老师任教都必须要集体备课,统一授课计划和课程难度,期末考试将使用同一份试卷和同一份考试质量分析表,不可各自为政、标准不一。

(3)实际教学进度应与授课计划基本保持一致,快慢差异不可超过2节课。

(4)学生考勤必须严格对待,不得出现迟到、缺勤、冒名签到的情况,可使用打卡软件辅助考勤。

(5)该高职学院会聘请退休教授担任督导,不定时随堂听课。督导听课前不会提前通知任课教师,且将会完整地听完90分钟的课程,这期间辅导将会对学生考勤、课堂互动、课堂氛围、课堂讲授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并作出评价,该评价结果将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挂钩。

(6)在上一学期放假之前便要上交下学期的授课计划和前两周教案,期末教学资料可以上交教案或课程教学PPT。  

  2.假如目前中职专业在该高职院校无对口专业,则需要转型到其他专业。例如我校中职的精细化工教师便因该高职院校并未开设相关专业而需要转型为电子专业或计算机专业教师。

  3.如果因为客观原因或个人主观意愿而无法转教其他专业的,可以申请调岗,从教师岗位转为行政岗位。

  4.倘若因为学校发展后实在没有合适的岗位了,就只能另谋高就了。


二、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在与其他已经担任高职课程教学的教师交流以后,我了解到高职教学将会遇到以下四点困难:

  1.高职课程和中职原有的课程对比之下,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难度都有不小的差别,而高职学生在课堂上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与中职学生不一样,若课前还按照中职学生的水平来准备教学内容,则会因内容太少而导致课堂内容不饱和,甚至出现课堂内容空档的情况。但高职学生中有的是从普通高中考上来的,有的则是经过三年相关专业的中职课程学习以后参加“三二分段”考试考上了的,甚至还有些学生高考是考日语的,没怎么接触英语,这也导致了同一个班的学生可能会知识基础不一致,作为教师需要注意协调教学内容,既要照顾没有基础的学生,不能讲得太快,又要照顾已经学过有关内容的学生,要适当地深入和拔高,这是一个不小的教学难点。

  2.本人已在我校中职教师岗位上任职了9年有余,此前一直任教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而该集团办学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平面设计这一专业,这便意味着我这种刚刚转型成为不同专业的高职教师新手必定是要担任一些从未教授过的专业课程和跨专业的公共课程,其中不少内容对我来说甚至是完全陌生的,但按照通常的学期工作安排来看,学校基本都是在学期末才公布下学期的任课安排,且公布后一周内可能还有调整变化,这导致我这种新人教师基本都是在快要放假时才能确定下学期担任的课程。而下学期的教材也不一定能全部都在放假前发到教师手上,这就导致了那些和我一样从未上过该门课程的教师要在教材还没到手的情况下就要上交授课计划和前两周教案了,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3.高职院校的督导听课会检查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是否一致,但一来,我面对着崭新的学生和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难免会有不够熟悉的地方,担心自己对课程教学的把控能力不够,无法精准地控制课程进度;二来,有时学校也会有某些讲座、体检等活动会临时占用正常上课时间,且也容易导致课程进度与授课计划出现差距。

  4.担心自己的讲课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担心担任同一科目多个老师教授的课程时,会因自己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经验不足而导致所教授的班级成绩不理想,在横向比较的时候会与有经验的老师教学效果差距太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只能多主动与相关课程的老师进行沟通,向他们多请教一些教学经验,同时要通过主动问其他教师借教材、向出版社申请样书、网购、直接去实体店购买等方法尽量提前把教材拿到手里,努力做好备课工作,争取从不熟悉到有所了解,进而熟能生巧。


  1. 上下求索的曲折之路

  我作为青年教师,是学校师资的中坚力量,因而也一直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努力适应环境,做好转型的心理准备。

  集团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在我校对接的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汽车维修专业和电子专业。这三个专业对比起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平面设计专业同为信息技术类别,而该专业是该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这个专业的高职教师也更常与我校交流,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平面设计方向的老师有考虑向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转型的,而该高职院校也多次提供了教师培训,由该专业的高职教师为我们讲解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培训的时候,我能感受到高职教师讲课非常有条理,且能把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出来,让人更容易理解。他们的讲课方式让我从中受益匪浅,然而我所遇到的问题却并非是只通过听讲就能轻易克服的。

  所谓“隔行如隔山”,虽然同为计算机类专业,但平面设计是相对偏重于艺术类,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绘图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却是偏重于工程,要实实在在地用网线为办公室等不同的场所搭建无线局域网,两者的知识体系差别非常大,我在培训听课时那似懂非懂的感觉,让我瞬间能体会到学生们平时上课时的心情了。

  在培训期间的学习中,我只能将勤补拙,多听、多记、多想、多问,尽量把知识点都弄通弄懂,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在未来能把学习经验作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虽然我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好不容易学到了一些入门基础,但是高职学生中那些三二分段的学生可都是中职就已经学过这方面的内容了,我们平面设计专业的老师都在调侃,说不定到时候学生都比我们更懂呢。    

  这些虽然是玩笑话,但也的的确确是事实呀,高职的学生往往学习更主动,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会更多,也更愿意和教师交流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个人看法,会问更多深入的问题,一想到自己目前才只摸到专业大门的门边,万一学生到时候问我问题,我应该如何应答,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呢?思及这些,我真是瞬间觉得心理压力真的非常大,很没有底气。

  后来与该高职院校的教师交流以后,我们得知该高职院校的信息学院其实还有一个数字媒体专业。

  我们对比了一下平面设计专业和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发现这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更为接近,教师转型成本更小,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所以我校中职部在2019年把平面设计专业改为了数字媒体专业,并在我校与该高职学院积极沟通交流以后,目前已确定了数字媒体专业与该高职院校有“三二分段”对接,能为其直接输送人才,而我们也可趁着这段过渡期积累更多教学经验,更好地转型。


四、多了解高职院校的相关信息,更好地为转型做好准备

  虽然因我校目前尚未开设“数字媒体”专业高职班级的缘故我还未担任高职教学或班主任工作,但作为未来的高职教师,我通过我校开展的讲座了解了更多集团办学高职院校的信息:

  1.该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目前主要以中级讲师居多,教授、有科研能力和发明专利的骨干教师等人才资源都比较稀缺,因而该高职院校非常鼓励教师们多参加教师竞赛或带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同时也非常鼓励教师多参加科研项目,多发明专利。

  2.高职科研项目主要来源于国家级科研项目、省级科研项目、校级课题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每个项目都是意义重大且极其珍贵,研究成果的归属权均属学校而非个人。

  3.高职学生大多为18-21岁,准备踏入社会,与中职学生对比起来会更有自主意识,会对学校各方面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例如宿舍环境、课程教学进度、教学设备、学生课余活动等方面),会思考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处境,既对未来充满憧憬,也担心就业方面的压力。该高职院校设有心理咨询室,会及时纾解和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结合我通过学校讲座以及与其他教师交流讨论而知道的内容,我已对高职教师的工作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朝高职教师方向发展,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以优秀高职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多参加教师培训,终身学习。

  2.多与我校在读的高职生交流沟通,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更有活力,转换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需求。

  3.多与该高职院校和我们教研室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熟悉“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内容,提前自学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相关软件(例如Premiere、After Effect、Illustrator、Photoshop等),了解该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就业需求,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使课程内容更结合实际。

  以上便是我个人对集团办学背景下中职教师转型发展模式的探索,希望通过我这个小小的例子能为正同在转型成为高职教师的同行们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