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感恩教育之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及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中学生感恩教育之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及方法

梁欢欢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木冲沟中学 贵州六盘水 553000 )

【摘要】

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的战略高度,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态道德教育理念是一种更加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视野更加开阔的道德范式,能够更好地培养中学生保护环境、回馈大自然的感恩意识。

【关键词】感恩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实施方法

  1. 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在中国文字中“感”《说文·心部》中提到:“感,动人心也。”“恩,爱也。”“感恩”二字就是心中怀着恩德的意思。古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儒家学说中,人类有万物共同的“大父母”,即天地。人要感恩父母从而发展为“仁民而爱物”。感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应当被传承与发扬。

(二)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化和科技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影响,过多地在意物质的需求,而忽略了内在品性的修养。感恩教育应该成为主流,纳入课堂,融入生活,从而培养有思想、有灵魂的中学生。此外,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中学生应该做到社会参与,树立社会担当意识。培养懂得感恩的中学生,就是培养懂得扛起民族责任和国家使命的接班人。

  1. 当前中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分析

(一)感恩教育没有融入到课堂教学

感恩教育应该是各学科相互联系,不断向学生渗透的一种意识,将这种意识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但是,目前的感恩却仅仅是思想品德课这一门学科的知识点,其他学科教师不会特意渗透,也不会有意将感恩教育贯穿到课堂中。反观当下的思想品德课堂,大部分老师纯粹是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经验沟通,造成了学校教育理论实践和实际脱节,导致了思想品德课成为了班主任的文化教育课,这严重背离了思想品德课的设置目标。[1]

(二)感恩教育没有融入到日常生活

大部分初中生,父母工作比较繁忙或者长期外出打工,缺乏与家长的沟通,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感恩意识薄弱;部分学生即使有感恩意识,但是由于性格等原因没有将感恩行动落到生活中;感恩教育局限于校园内,没有辐射到社区、街道等。

  1. 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目前的学校德育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生态道德教育更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古代道家思想提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道德境界,明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始于自然,归于自然;1972年联合国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人类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

(一)中学生个人成长方面

生态道德教育能够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中学生尊重自然的意识,增强道德责任感,帮助中学生开拓视野,引导中学生关注自然发展,遵循自然规律,从而亲近大自然,发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全新的道德教育观不仅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保护自然和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产生保护自然和关爱自然的道德责任担当,还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摆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学会热爱自然、享用自然,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胸怀建立与自然和谐共融的道德关系。[2]

(二)学科课程建设方面

开发研究有生态教育意义的学科课程,将传统的感恩教育延伸至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体现在各个学科的知识点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生态化德育课程必须能充分表现出课程文化的互动,既与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体悟能力相互匹配,在学生的社会环境文化和道德文化之间建立动态的、意义构建的相互渗透的经验空间交汇区域。[3]

  1. 生态德育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乐活教育,知行合一

乐活提倡一种“健康永续的生活方式”,实际上这个理念与生态教育的意义不谋而合,关心环境生态就等于关心自己。基于乐活理念的生态德育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过道德的生活,它重在笃行,也就是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加深对生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4]

我们将“乐活”教育的理念带到课堂,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一种文化内涵。同时,将“乐活”变成一种习惯,不断地实践,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去观察和感受,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领悟和体会,从自己的体会出发,再去不断地实践和尝试。在这个与大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塑造出价值,提升至道德。

  1. 生态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

教育应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将生态道德教育变成校园特色,无形中影响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苏霍姆林斯基

结合本地区中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将生态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以校园社团、校园网站等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开垦一片土地,耕耘种植,将种出来的作物拿去买,获得的钱再去买树苗绿化校园环境;开展节约用水、变废为宝等征文、手抄报、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展示活动成果,制作生态道德教育展板、设置校本课程、开设道德讲堂等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文明的生态人。

  1. 利用新媒体加强家校联系和家社联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教育必须走向革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将教育扩展到校园之外,将教育抬升至国家的高度,培养更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常见的新媒体技术如抖音、微博、微信等,有简便易操作,传播广,信息全等特点。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们能够通过手机等通讯设备,实时关注孩子们在校园里的状况;同时,方便全社会关注教育的动态,推动全民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发展。因此,利用新媒体技术,能够极大推动生态教育的进程,使生态教育成为一个全民知晓的教育理念,成为一种社会认知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成芳. 中学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2]滕飞,赵琼.学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理路[J].教学与管理,2015(21):47-49.

[3]冯秀军.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J].教育研究,2013(5).

[4]唐新华.生态伦理视域中的德育新思维及生态德育体系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1(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