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林好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第十二小学

【摘要】当今小学教改的主要精神,是不再唯知识传播为课堂教育内容。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受到重视,语文老师们同时也是心理导师,心理教育也是其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加强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丰富理论知识,课堂课外理论结合实践,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


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同时狠抓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优秀能力要从小培养,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重头戏。家长的溺爱娇宠,课业负担中,升学压力大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小学语文教师担负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为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格、正确的三观,必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

  1.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保证。影响语文素养提高的因素除了智力之外,还包括非智力因素。所谓的非智力因素指学生的意志能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保证和必要条件。高年级小学生在实际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比如厌烦语文知识的记忆、上课没有积极性、自卑导致情绪低落、与同伴关系紧张等等,这些消极因素严重阻碍着高年级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运用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和疏导。高年级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包括: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过程中具有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与同学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对外在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等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迁移现象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而且存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过程中。它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当高年级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之后便会迁移到语文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1.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 充分利用好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是高年级的教材涵盖着丰富的内容,不但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也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到良好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他们的人生之路有所启迪,使得高年级小学生逐渐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来更好的迎接未来的挑战。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为正面积极形象和反面消极形象。文学作品的正面形象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感召性教学。教材是工具,小学教材是诸多学者专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静心编撰的,符合他们的心理,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教材汇聚了知识精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各种道德礼仪文化等都通过教材文章来传播。所以,教材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好帮手,老师应充分将教材应用于教学,只有理论知识学扎实了,才能为心理教育教学的实践打下坚固的基础。课堂作为传播文化的有效阵地,在传统的授课中,怎么来把握心理健康授课的传播,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1. 丰富语文学习活动

对于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认识的困惑,这些困惑也会带有心理上的困惑,在小学高年级里,需要面对升学择校的问题,让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表现为焦躁不安等,这个时候心理健康的发展尤为关键,老师可以通过语文活动带动学生的乐观情绪,让孩子的发展能够更加的积极向上,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实情况,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实行情境再现,开展语文活动,把课本中的内容在实际中情境再现,让小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本所要表达的知识和情感,积极的引导学生发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扩展学生的学习层面,做到积极的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把学生的个性优化,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尽量张扬学生的性格,通过实践消除学生情绪的不利因素,老师也要把握住机会,在语文教学中,见缝插针的进行教育渗透,争取让心理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良好的评价激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许多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畏惧困难,胆小怕事,害怕回答问题等心理问题。因此我们会发现高年级小学生课堂上很少积极发言。韦晓敏在《让课堂“孤独”的小学生敞开心扉》,较早地探索了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一些做法。该文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不要人为造成学生产生无依靠、孤单烦闷的不良心理情绪,提出了让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健康心理教学的做法。这样的心理问题在学生中比较常见,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来对学生的自信心进行提升。通过多元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多鼓励和评价学生的行为,通过善意的批评增强自信心。

  1.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人生方向和是非观念尚未稳定,极易在身边人中寻求榜样,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所以,教师要严于律己,注意自身言行举止,为学生做个好榜样。优秀教师的定义不再局限于文凭职称的高低、教学经验的多少等,更重要的是是否具备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以及是否真心热爱教育工作,是否真心关爱自己的学生。教改以及教学工作让教师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就需要教师们学会解压,积极充电,掌握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备前提。教师是学生的效仿对象,一个优秀的无私大爱的教师,可以说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必须高标准严要求的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建立美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建构良好心理素质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小学语文的出发点和归宿来看,它着眼于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教育、意志培养,智力训练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塑造,这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是当代社会在信息爆炸条件下对小学语文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3] 王丽.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 2014.

[4] 吴琛.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思考[J] .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