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美育与历史文化融合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美育与历史文化融合路径

王银平

河南省许昌市第十中学461000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其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要能够基于文学的熏陶,形成高尚的品质以及“构建美”、“感悟美”的能力。而历史文化在这一人才培育过程中能够发挥出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阐述了项目化学习背景下的初中语文美育与历史文化的融合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初中语文美育;历史文化

引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多样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展现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从而创造美。

一、美育教学概述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二、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美育与历史文化融合困境

(一)语文课堂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教学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制约,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师制订的教学方案主要是以知识为导向,只是单纯地按照书本内容来教授,而在课堂上却很少将历史文化传播给学生,导致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缺乏兴趣。在面对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提问时,老师往往不愿和学生一起进行深入的讨论,往往是三言两语就过去了。这种做法会导致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究欲望下降,从而导致对历史文化的不重视。

(二)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偏误

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奠基者和接班人,担负着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研究。但是,现在的学生对中华的优良历史文化了解得很少,却对外国的文化很有热情,而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不太感冒,对儒家思想的精髓一窍不通,对《论语》《中庸》也是一窍不通,对忠诚、仁义、孝顺之类的书更是一概不知,尤其是古代的圣人、名人轶事知之甚少。对于经典名著、书法、绘画,也所知甚少,可见新一代对于传统和美德的感悟处于“断层”的状况,令人警醒。

三、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美育与历史文化融合原则

(一)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结合历史文化内容制定项目

项目化学习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实施,也可以在网络、图书馆等各种学习资源中进行,还可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进行。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脱离教材内容,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利用合作学习促进思考

在项目化学习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引导方向,避免喧宾夺主,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

(三)强化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项目化学习教学中,教师需要强化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教师在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并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要在保证项目化学习顺利实施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能够有所收获。

(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供合作探究机会

项目化学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中让学生进行分工协作,为小组成员分配一定的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项目方案、任务单,并为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任务,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项目化学习中。

(五)基于项目成果,丰富学习评价体系

项目成果的评价,是学生项目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围绕着项目内容展开学习和探究,在整个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在项目成果评价中,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四、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美育与历史文化融合策略

(一)以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础,融合历史文化教育

优秀历史文化的注入需要有一定的承载物,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就是这一承载物,其中每篇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教育意义,以此为基础融合历史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实现德育及美育的效果,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感。

例如,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时,作者提出了对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认为要关注内心世界,怀有自我提升的热情与激情。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吾日三省吾身”、“修身克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些思想理论都是关注人的“灵魂”和思想,为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提出的实践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链接到历史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思想品质提升,并形成对“思想美”的深刻理解。

(二)丰富课外阅读活动,加强文化素养培养

教材中的文章虽精,但是篇幅数量少,教师有必要鼓励初中学生大量开展课外阅读,从而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丰富学生的深厚文化内涵。

一方面,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古诗词的对比阅读,我国古代的优秀诗词作品往往集合了“德”与“美”,是十分精炼的文学体裁,学生可以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感受杜甫之沉郁、李白之洒脱、苏轼之豪放、陶潜之质朴,深入体会诗人的抱负、理想、人格,尤其是向那些忧国忧民的诗人学习,提升个人情操。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如《论文》、《孟子》、《史记》、《汉书》等,感悟历史发展,还可以阅读古代的话本小说,提升阅读的趣味性。

(三)加强语文教师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历史文化修养

由于受传统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对优秀的历史文化的教育只能局限于教师的解释和分析,而不注重学生的听讲、实践感受,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课堂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见,教师还需努力实现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首先,学校可以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使学习活动更加深入。其次,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保持一颗清醒的、好学的心。只有这样的老师,才会让学生们产生好感,让他们愿意和自己聊天。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质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德育及美育教学的融合对于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思想品质都有重要意义,将优秀历史文化注入教学中,与德育及美育教学存在共融性,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必要,教师应深挖教材、引导课外阅读、基于就业创业导向来创新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政平.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体现德育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9(03)

[2]付军.探研初中语文教学智育与德育美育的融会贯通[J].现代交际.2019(03)

[3]黄启良.寓德育渗透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

[4]吴婧.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渗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