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三井街道中心幼儿园
摘要:游戏和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游戏与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课程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现在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方向,它旨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游戏精神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定义较为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也在发生变化。简单说来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实施地教育内容。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即幼儿园课程内容包括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内容。
二、正确认识游戏化
何谓游戏?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它具有这样的一些特征: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是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学前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活动的需要,有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有操作物体的需要及反复练习的需要。而游戏有动作,有活动,有玩具和游戏材料。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 有些游戏又可以自由活动。所以幼儿乐于从事游戏,并易于在游戏中接受教育。
2游戏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幼儿的游戏具有社会性,是周围生活的反映,但又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创造新情景。如把奶瓶”当话筒,小瓶、小碗作乐器等。并能够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如冰棒棍即可以做注射器又可以做手枪。游戏是令幼儿感兴趣的愉快的活动。兴趣性、娱乐性是游戏的又一重要特点。游戏适应幼儿的需要及身心发展水平,因而可使幼儿感到满足和愉快。他们通过操作材料、物品,在游戏中体验成功与创造的快乐。
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现状
1.幼儿教师对课程游戏化的理解趋于合理。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老师能正确认识“课程游戏化”。98.2%的老师都赞同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有这样的观念得益于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但是老师如何面对教育改革,是否赞成改革,是改革是否长久的关键。调查显示:42.3%的老师认为课程游戏化未能很好的帮助大班幼儿做入学准备,这表明部分老师没有正确认识“去小学化”,未能正确理解游戏和幼儿发展的关系。
2.幼儿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高,但未能从幼儿角度出发,缺乏游戏精神。
幼儿教师游戏环境准备和材料投放的能力不断提高,丰富有趣的游戏环境能激发幼儿的游戏行为。94.5%的老师表示本班游戏环境会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求做调整,并会根据主题、季节和目标做调整。不过据我观察,大部分的环境创设都是有老师自己完成,材料投放缺乏老师的思考。
3.阻碍课程游戏化的因素较多,突出的是专业引领。
75.3%的老师提出希望多点培训,关于如何将课程和游戏相结合,如何科学指导幼儿游戏。部分老师对幼儿游戏指导少,因为找不到指导切入点,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梳理和总结提升的能力较为欠缺。
四、课程游戏化的本质特征
其一、保证幼儿自由游戏的时间和机会,游戏不是老师安排给幼儿玩的,而是幼儿自发想要玩的,幼儿是自发自主的,过程是愉悦开心的。在实际教学中,区域活动时间到了,老师会安排幼儿到固定的区域玩耍,而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这样的区域游戏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幼儿在游戏中锻炼身体,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自由游戏时间。游戏是幼儿的,我们应该把游戏还给幼儿,让幼儿能够自由、自主的游戏。
其二、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课程都应该贯穿游戏体验和游戏精神,幼儿园很多游戏都只有游戏的形式,而没有游戏体验和游戏精神。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为了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会在枯燥的学习上裹上游戏的糖衣,这种游戏没有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幼儿只对这个形式感兴趣,对事物本身不感兴趣,是不能引起幼儿真正的游戏体验,也有悖于“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
五、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恰当的游戏形式。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 它对我们幼儿教师提出了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根据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选择恰当的游戏?”因为不同的教学活动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与内容,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游戏与教学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真正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体现游戏的价值。
2控制游戏时间的长短。
根据皮亚杰(i.piaget,1896-1980)的《儿童心理理论》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的科学论据,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利用“最佳时间”,让幼儿掌握关键内容,这才是我们游戏化教学的最终目标。 -
3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来融入游戏, 使幼儿获得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每个幼儿都得到的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六、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策略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要求老师站在幼儿视角,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并体现幼儿的学习特点,让游戏精神和游戏体验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课程中去。根据上面提出的各项问题,我将从四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课程游戏化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明确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内容与方向
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要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形式,就应该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其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能力建设。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因此课程游戏化并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在幼儿园的各项课程活动中都要体现“自由、自主、创新、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应把握的方向。
1.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游戏活动。游戏活动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个过程。它要求教师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游戏,并在游戏活动中关注儿童的游戏体验和精神。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为儿童提供合适的教材,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丰富的游戏环境。“游戏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游戏材料的质量、数量和变化程度”。老师和孩子们可以一起讨论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并在课堂上放置反馈图集。儿童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在反馈图集中显示他们在游戏时缺乏的玩具。其次,教师要把握儿童游戏过程中的介入机会和方式,不要放任自流也不要无故干涉,要学会等待,寻找教育时机。最后,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总结儿童游戏,这是一个过程,应该有一个开始和一个结束。
2.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生活活动。从幼儿园活动的现状来看,与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相比,生活活动容易被教师忽视。在许多教师看来,生活活动不过是喝水、上厕所和洗手,忽视了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我在幼儿园的观察发现,当幼儿园区域活动和点心活动放在一起的时候,有的幼儿就会沉浸在游戏中忘记吃点心,需要生活老师一遍又一遍的提醒“还有哪位小朋友没有吃点心呀?”那么如何使得这一环节能够游戏化呢?老师可以做一个签到处“今天你吃点心了吗?”来吃点心的小朋友就往自己的照片蛋糕图片上夹一个夹子,点心环节还可以播放好听的音乐,幼儿一听到这个音乐就知道可以吃点心了,不用生活老师一遍又一遍的提醒,这也是音乐活动生活化的体现。老师可以创设一个温馨的自助点心吧,可以提供两种以上的点心供幼儿选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点心,这一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自理能力,也教会幼儿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克服自我中心化,比如拿了点心要把防尘罩盖上,要不然后面的小朋友吃的食物会被污染。大家在游戏氛围中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将一些关于社会的生活技能和行为规则的经验在这个环节中不断巩固提升内化。自主点心吧旁边可以设置角色表演区,幼儿吃完点心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角色游戏。这样这一环节就会很有序有趣,以游戏的方式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3.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对于教学活动,“课程游戏化”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添加游戏环节。首先要充分利用本地课程资源,选择儿童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只有接近儿童实际生活并基于儿童现有经验的活动内容才是儿童真正感兴趣的。只有儿童感兴趣的内容才能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以小班的美术活动糖葫芦为例:老师要首先丰富他的感性经验,可以给他们展示糖葫芦的制作过程、品尝不同口味的糖葫芦、说说自己喜欢吃的糖葫芦、找朋友等等,当幼儿有了全方位的感性经验之后,再让它们大胆的运用各种工具进行美术创造。幼儿可以用橡皮泥制作糖葫芦,也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圆的,用它来做糖葫芦(找朋友),也可以给糖葫芦涂色,代表各种水果,也可以为糖葫芦添上“五官”和“四肢”,用夸张拟人的方式展示糖葫芦。另外可以拓展到语言、社会等领域,糖葫芦可以化作小医生,告诉小朋友糖葫芦虽然好吃,但是吃太多糖对牙齿不好,要保护牙齿,多吃绿色食物等等。其次,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游戏观念。游戏不仅是一种纯粹的游戏,而且对儿童的成长也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游戏可以使儿童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但教师必须从课程内容本身和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中选择合适的游戏,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有好玩的经历,孩子们就真的在游戏中;最后,孩子们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有充分的发言权。老师应该听孩子的话,理解孩子的话,让孩子想说,敢说,有话要说。
(二)强调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性是不可想象的,游戏是儿童的,我们应该还给他们。游戏不仅由教师提供,而且课程和游戏的结合,希望孩子们能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到一些内容和知识。孩子们是真正的游戏者,我们相信,即使只有两个孩子,孩子们也能玩耍。在课程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不仅要强调课程,也要强调游戏,让孩子们可以通过玩耍来学习。就像生成性课程一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发现和探索。教师从侧面指导儿童,在课程游戏中发挥儿童的主动性。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和问题出发设置幼儿课程:
1.儿童的兴趣。过去在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儿童的态度是等待老师安排活动。儿童通常只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被动的接受者,所以在活动中与老师沟通和互动的儿童只是少数,大部分儿童的注意力都不集中。在生成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实际上对许多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好奇心和欲望在成年人眼里只是日常的事情。案例:大班的马老师发现自己班上的幼儿对钱币十分感兴趣,但是又不会用钱币,于是就开设了数学课程《购物小能手》。活动之前,马老师带领班上的幼儿初步认识了钱币,周末布置给家长的作业就是带幼儿制定购物计划,让幼儿尝试独自去购物,付账,并以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活动的时候,幼儿有了丰富的知识的储备的经验,马老师将收集的幼儿作业视频和情景游戏贯穿课程活动中,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课程十分的生动有趣,贴近幼儿的生活。
2.儿童的问题。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很贫乏,并且接触到的人和事物是非常少的。在孩子们的眼中,许多事物都是新奇的,所以他们常常有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成人所习惯的社会经验。因此在生成性课程中,他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很多时候他们将成为具有潜在价值的生成性课程。案例:小班的高老师发现户外活动的时候班上的幼儿身影蹲在草丛中寻找,了解之后发现幼儿是在观察蚂蚁,他们对蚂蚁充满了好奇“蚂蚁有家吗,它的家在哪里?”“蚂蚁是不是也有爸爸妈妈?”“蚂蚁这么小,它会吃什么呀?”“蚂蚁能活多久呀?”针对幼儿提出的种种问题,就生成了蚂蚁主题的课程《可爱的小蚂蚁》。环境创设方面在教室里张贴蚂蚁的图片,在阅读区提供有关蚂蚁的图书,在自然角放置玻璃瓶,里面装有蚂蚁供幼儿观察,美工区也张贴蚂蚁的照片,提供画笔颜料,供幼儿创作。另外也向家长发布主题通知,让家长利用周末带幼儿外出去观察蚂蚁,寻找蚂蚁的家,丰富幼儿对蚂蚁的认识。
(三)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1.加强教师理论方面的培训,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
(1)要正确理解游戏对幼儿的意义和教育价值,游戏不仅是教育手段方法,更是幼儿生活的方式,老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自己的意志想法强加给幼儿。
(2)正确认识游戏和教学活动的关系,游戏是课程实施的方法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手段。游戏有游戏形式和游戏精神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体验不仅仅是通过游戏获得的。游戏应注重建立与幼儿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的内在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积极探索和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发展。
(3)正确认识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作用。弘扬游戏精神,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需要在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体系下进行。为此,幼儿教师需要积极与幼儿沟通,使幼儿认识到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伙伴,从而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达到教师与幼儿互动教学的效果。同时,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自发游戏活动的自主性非常有限,需要成人的指导引导游戏可以更深入。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发挥引导作用,还要发挥游戏者的作用,从幼儿的角度触发游戏,促进幼儿活动更有效的开展。因此,必须着力培养教师的游戏组织能力,使教师具备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儿童游戏行为和情境的能力,及时纠正和调整儿童游戏的能力。
2.培养教师的课程设计和组织能力
课程知识要潜移默化的渗透。比如,可以将课程知识渗透在游戏环境的创造中,让幼儿在包含教学知识的游戏氛围中吸收课程内容;当然将教学知识渗透在游戏规则中要注意,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游戏,刻意穿插传授知识,这样会适得其反,影响孩子的活动兴趣和游戏体验。在课程知识渗透上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少到多,让孩子逐渐吸收。
(四)家园紧密联系,向家长宣传游戏的教育价值
1.幼儿园应经常组织家长学校、讲座、座谈会等活动,了解家长的困惑和担忧,从专业角度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并通过家校合作,向家长传播游戏教学法的教育意义。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生活中的教育价值。
2.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家长是幼儿园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课程游戏化当然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一方面家长的职业、兴趣、特长都可能对幼儿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了解家长信息之后,可以鼓励家长积极主动来参加幼儿园课程建设。比如有小朋友的家长是医生,那在秋季传染病高峰期间,就可以请家长给孩子上“感冒了该怎么办”的健康活动。活动结束后,可以在角色区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家长通过参与游戏化课程更加理解其对幼儿的意义。另一方面,区域的自然材料可以鼓励幼儿和一起家长收集,老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的作业,帮助幼儿在园外进行游戏,培养其游戏自觉和游戏精神。
总之,课程游戏化是在落实《指南》精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游戏的本体价值和教育价值,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园课程, 推进幼儿园课程的整体建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