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省西昌市 615000
在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中,意外总是猝不及防。开放性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严重外伤,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其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那么,面对开放性骨折,我们应该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治疗呢?本文将详细介绍开放性骨折的“内外兼修”治疗策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一、开放性骨折的初步认识
开放性骨折,顾名思义,就是骨折部位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破损,使得骨折端与外界相通。这种伤势往往伴随着出血、污染和感染的风险。开放性骨折的成因多种多样,可能是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等。由于伤口开放,骨折端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的污染,因此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
一旦发生开放性骨折,患者会出现剧烈的疼痛、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等症状。此时,应迅速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二、紧急处理:控制出血与初步清创
在开放性骨折的紧急处理阶段,控制出血是首要任务。出血不仅会导致患者失血过多,还可能影响医生的视线,使得后续的处理更加困难。因此,应迅速采用加压包扎、止血带等方法来控制出血。加压包扎时,要用无菌纱布或清洁的布块覆盖伤口,然后用绷带或布条紧紧包扎,以压迫止血。止血带的使用则需要谨慎,应选择合适的部位和压力,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且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导致肢体缺血性坏死。
除了控制出血,初步清创也是紧急处理的重要环节。清创的目的是去除伤口内的异物、污染组织和坏死组织,减少感染的风险。清创时,医生会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使用生理盐水、双氧水等溶液彻底冲洗伤口,去除伤口内的污垢和细菌。同时,医生还会检查伤口内的血管、神经损伤情况,为后续的治疗做好准备。
三、内修之策:骨折的复位与固定
在完成紧急处理后,接下来就是“内修”的关键步骤——骨折的复位与固定。复位是将骨折端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的过程,而固定则是保持骨折端稳定,促进骨折愈合的措施。
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不同的复位方法。对于简单的骨折,如骨裂或轻度移位的骨折,医生可能会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手法复位时,医生会通过手法操作,将骨折端逐渐恢复至正常位置。而对于复杂的骨折,如粉碎性骨折或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此时就需要进行手术复位。手术复位是在麻醉下进行的,医生通过切开皮肤,直接暴露骨折端,进行精确的复位操作。
复位完成后,稳定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基础。固定方式有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种。外固定是通过外部装置,如石膏绷带、夹板等,来限制骨折端的活动。外固定适用于某些稳定性较好的骨折,以及儿童骨折等。然而,对于开放性骨折,尤其是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或关节内骨折的病例,内固定往往是更优选择。内固定是通过手术将金属材料,如钢板、螺钉、髓内钉等,植入体内,直接固定骨折端。内固定能够提供更为稳定的力学环境,有利于骨折的快速愈合和早期功能锻炼。
在选择固定方式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骨折的类型、位置、移位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同时,医生还会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各种固定方式的优缺点,以便患者做出明智的选择。
四、外修之道:伤口处理与感染预防
除了内部的骨折治疗,外部的伤口处理同样重要。清创后的伤口需要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换药时,医生会用无菌纱布或敷料覆盖伤口,避免细菌侵入。同时,医生还会根据伤口的渗出情况,适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对于污染严重或感染风险较高的伤口,医生可能会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抗生素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降低感染的发生率。然而,抗生素的使用需要谨慎,应遵循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避免滥用或过量使用。
五、功能锻炼与康复训练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并不仅仅局限于手术和药物治疗,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同样重要。长期制动会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因此,在骨折稳定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功能锻炼包括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两种。被动活动是在医生的帮助下或借助器械进行的,如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运动。被动活动能够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主动活动则是患者自己进行的,如肌肉的收缩、肢体的抬举等运动。主动活动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内外兼修”。通过控制出血、初步清创、骨折复位与固定、伤口处理与感染预防、功能锻炼与康复训练以及医患合作与家属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能够为开放性骨折患者提供全面、科学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