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省西昌市 615000
急性创伤事件发生后,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为伤者提供有效急救是决定其生存与否的关键所在。被医学界称为“黄金时间”的初始救治阶段,意味着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改变伤者的命运。
对于任何创伤事件,第一步是保持冷静并迅速评估周围的安全性,以免救援者和伤者受到进一步的威胁。在确认安全后,尽快接近伤者,并根据伤情实施紧急处理。这一环节的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因为许多伤者的生命取决于是否能在最初几分钟内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大出血是创伤后致死的首要原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出血。对于普通公众来说,直接按压止血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用干净的布料、衣物或其他随身物品对伤口进行压迫,从而大幅降低失血导致的死亡风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一步用绷带或其他固定物品进行加压包扎,以稳固止血效果。对于难以通过按压止血控制的情况,例如四肢大血管破裂,止血带的使用可能成为关键,但使用时必须严格掌握方法,以避免因血流长时间中断导致的组织坏死。
在急救过程中,判断伤者的生命体征极为重要。意识状态、呼吸和心跳是评估生命体征的核心指标,必须快速、准确地进行。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轻轻拍打伤者肩膀或大声呼喊,以判断其是否有意识。如果伤者无反应且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是一种简单但极为有效的救命技能。对于非专业救援者来说,只需掌握基础操作即可,例如以每分钟100至120次的频率按压胸骨,同时确保按压深度达到5-6厘米,以促进血液流动,供氧到大脑和重要器官。若伤者呼吸道受阻,例如因异物堵塞、面部严重损伤或舌头后坠导致通气困难,救援者应尽快采取措施开放气道。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清理伤者口腔内的异物,或使用头后仰-下颌抬起法打开气道。若伤者颈椎可能受损,则可以采用下颌前推法代替,以避免二次伤害。对于未受过专业急救训练的人员来说,学习这些基础操作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措施可以直接为伤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从而显著提升生存概率。
创伤急救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保障,还关乎为伤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当伤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将其迅速转运至专业医疗机构是救援成功的关键环节。在转运过程中,尤其需要特别注意可能涉及脊柱或颈椎损伤的情况,因为盲目搬动或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二次伤害,甚至造成永久性瘫痪。为避免这种情况,救援者应尽可能减少伤者身体的大幅度扭动,可以使用硬质担架、门板或其他类似工具固定伤者。固定时应确保伤者头部与脊柱保持在同一轴线上,减少因移动带来的额外伤害风险。在等待专业救护车到达期间,确保伤者处于安全且稳定的位置尤为重要。如果伤者发生呕吐,应将其头部侧向一边,以防止窒息;若环境寒冷,应尽量为其保暖,避免体温过低加重伤情。当救护车到达时,其配备的先进救援设备如便携式除颤仪、氧气瓶和生命体征监测装置,可以大幅提升伤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这些设备不仅能够及时处理突发状况,还能为医院提供实时的伤者状况数据,从而使后续治疗更加精准、高效。
在急救的每一个环节,救援者都需要冷静和有条理。急救不是简单的“处理伤口”或“搬运伤者”,而是科学且系统性的过程。对伤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必须贯穿始终,例如检查瞳孔反应、监测呼吸节律、观察面部颜色等,这些都能为救援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如果伤者表现出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或皮肤发冷等症状,可能表明存在休克的风险。此时,应尽量让伤者平卧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同时减少身体热量散失。尽管普通公众无法提供药物治疗,但通过这些简单的体位调整和保暖措施,可以显著改善休克前期的状况。急救现场也考验救援者的组织能力和沟通技巧。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至关重要,但拨打电话不仅仅是告知地址,而是需要详细说明事故的性质、伤者人数及大致伤情,以便救护人员提前做好准备。许多情况下,急救电话的有效沟通直接影响救援效率。此外,现场的目击者或其他人员也可以被组织起来协助急救,例如疏散周围环境、协助固定伤者或维持伤者的情绪稳定。
急救现场的首要任务是维持生命,但也需要为后续救治奠定基础。例如在止血过程中,注意避免污染伤口或进一步扩大创面;在固定骨折时,确保固定的位置稳固但不过度紧绷,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急救的目标不仅仅是延续伤者的生命,还要尽可能减少长期的伤残风险。无论是对大出血、呼吸道阻塞还是其他严重创伤,黄金时间的处理都决定着伤者的生死存亡。而这个黄金时间的掌握,往往依赖于第一目击者的迅速反应和科学决策。急救不仅仅是对伤者生命的挽救,更是对家庭、社会的一种责任。正因为生命无价,掌握急救知识,学习基本技能,每个人都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