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小学阶段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策略

黄勉纯

普宁市广太镇太和小学  515350

摘要:小学阶段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是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教育工作者。在这一关键时期,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学习态度。因此,班主任需要采取积极的策略,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班主任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环境。同时,开放的沟通渠道能够让学生感到被倾听和理解,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共同参与决策过程则有助于学生培养责任感和自主性,使他们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班主任能够与学生建立起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友好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师生关系;和谐关系;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尊重与理解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懵懂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老师,理解老师的教育角色、教育意图和教学压力。

(二)沟通与交流

沟通应该是双方互相进行的,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有效的沟通能够消除误解,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学生也应学会与老师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公平与公正

   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该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这样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学生也应该理解并接受老师的公正处理,这有助于建立一个公正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

(四)耐心与关怀

   小学阶段学生活泼好动,教师需要对学生有耐心,尤其是在学生犯错或学习困难时给予关怀和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也应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关注上,有助于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联系。

二、小学当前师生关系现状

(一)班主任管理理念狭隘

当前小学阶段部分班主任在管理中仍然以自我管理为中心,跟学生沟通方式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或者是指令下达,让学生在师生相处过程中本能产生畏惧感,学生见了班主任就低头跑开,或者上课不敢发言。

(二)缺乏耐心与爱心

小学阶段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是非观模糊容易犯错误,一些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缺乏耐心,在沟通和处理关系过程中语言表达存在刺激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会出现抵触心理,造成沟通障碍。

(三)过分重视成绩

虽然新教育理念已经逐步深入,但是仍旧有不少班主任存在过分重视成绩的片面发展理念,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对学习一般和学习差的学生关注不足,在产生班级断层的同时造成师生关系的隔阂。

(四)家校沟通不畅

家校沟通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许多小学班主任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存在不畅的现象,影响了家校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三、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一)发展平等关系,夯实信任基础

师生平等关系是交流的重要前提。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到尊总和公平,让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与依赖。

1.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班主任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能力,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需求,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成绩、家庭背景或其他因素而有所偏颇。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建立起信任感。

2. 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

  班主任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都应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言。同时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表达,给予积极的反馈,即使是批评也应该是建设性的,旨在帮助学生成长,而不是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1. 共同参与决策过程 

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比如班级规则的制定、活动的策划等,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并且在共同决策的过程中让学生承担一定的班级责任,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权利和影响力,学生在心理认知中明白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同样重要,也这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融入情感教育,建立友好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勤于管理学生,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搭建。班主任应主动参与学生的日常活动,如课间休息、体育活动和课外兴趣小组,通过这些非正式的互动,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的耐心倾听和适时的鼓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和关怀,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1. 深度了解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也是建立在班主任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班主任应通过观察、交流和家访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和学习状况,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 畅通对话渠道。班主任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困惑和需求,无论是通过一对一的谈话,还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都应确保学生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并且得到适当的回应和帮助。

3. 关注个性差异。沟通时,班主任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对于不同性格和需求的学生,班主任应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促进其积极的情感发展。

例如:班主任通过组织多样化的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节日庆祝和户外拓展等,班主任可以创造更多与学生互动的机会,从而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情感联系。在这些活动中,班主任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现自我,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学生在集体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求。对于内向的学生可以让她们跟着布置会场,做幕后工作,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不仅能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归属感,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四)具有边界感,懂得察言观色

1. 注重隐私边界。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隐私,避免在公开场合讨论学生的个人问题,以免造成学生的尴尬和心理压力。同时,班主任应教育学生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培养学生的隐私意识。

2. 注重类型差异。班主任在与学生互动时,应考虑到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和生活经历,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和行为。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3. 注重距离边界。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时,应保持适当的师生距离,既不过于疏远,也不过于亲密。通过恰当的师生距离,班主任可以更好地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也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三)多样化沟通方式,加强家校共育

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偏好,灵活运用面对面交流、书面沟通、电子邮件等多种沟通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公示栏、家长信、微信群、公众号等方式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措施、进度、方法等信息向家长公开,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和知晓度。学校要充分利用线下与线上的沟通渠道,建立稳定、长效、多元、平等的沟通对话机制。例如,设置校长信箱、校长邮箱、校长热线、主任校长接待日等多种途径听取家长意见,并在家长委员会设置专门的意见收集和传达小组,定期进行意见收集工作,加强信息的向上传导。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班会或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班级生活和学习提出建议和意见。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对班级事务的责任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中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爱心,还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学校的支持。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可以逐步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不断学习和反思,家长应主动与学校沟通,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建东.小学班主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4,(17):35-36.

[2]徐香成.谈小学班主任如何与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华夏教师,2024,(20):40-42.DOI:10.16704/j.cnki.hxjs.2024.20.031.

[3]张慧.在班级管理中,小学班主任与学生构建和谐关系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1,(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