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1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周明霞

重庆市垫江县坪山小学校   408317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主要形式。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调整自己的课堂进度,还能够不断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考虑主要内容,做到环环相扣。

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设问,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课前设计教案时可以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做到问题环环相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一位教师执教《麻雀》一文的时候设问:课文写了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很快梳理出了故事中主要角色之间的各种关系和故事的基本情节:猎狗想吃小麻雀,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猎人唤回了他的猎狗”。可见一个好的问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又如我在上《盘古开天地》一文,提出这样的问题:听了盘古的故事,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夸夸盘古吗?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盘古的伟大呢?古人为什么会创编出盘古开天地的这个神话故事呢?通过三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不但感受到了盘古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还进一步了解了神话的又一个特点——表达古人对世界的认识。

二、问题要简明扼要,不要绕弯子。

语文课堂提问与其说是一门技术,倒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因为汉语言文字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而语文课堂提问却应该简洁明了,少用专业术语和绕弯子。有时本来很活跃的课堂,因为一个问题问得不当,学生没有弄懂意思,往往气氛很快沉闷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不知什么原因。

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因此要对提问进行巧妙地设计,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1、在关键之处设问。

所谓关键之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王崧舟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敏感地抓住“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中的两个“不可估量”,在引导学生圈读“不可估量”,理解了“不可估量”的意思和在文中的具体所指之后,发问:面对这两个“不可估量”,你读了后内心是怎么样的?这一问,不但问出了作者的情感,还让学生了解了圆明园过去的辉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2、在矛盾处设问。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会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挑山工》一文,可以设计问题“为什么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却并不长?”这样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3、在重复处设问。

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分析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如《牧场之国》中,抓住反复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设问: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是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又如《走月亮》一课中“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出现的?反复出现这句话,作者是想表达什么情感?

三、问题要有深度,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在语文素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但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上要设计提问,还要在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上提出一些问题,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发展,在思维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一些课文会在结尾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教师可以在内容的拓展处设问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的思维。

如《精卫填海》一文只有故事起因和经过,没有结果。于是根据三年级时学习的预测结果,可以提这样的问题:“精卫能把东海填平吗?”“东海看到精卫填海会说什么?精卫会说什么?你会说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另外,课堂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提问。这是课堂提问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有效的学生提问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