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背景下科技的渗透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高校音乐教育背景下科技的渗透与应用

白维佳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开始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音乐作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遭遇”科技的围攻,并逐渐形成规模,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影响着人类生活。如今,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无论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或多或少都涉及与科技相关的内容,可以说,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科技的渗透与应用无处不在。因此,这一问题,也是我们眼下音乐教育改革诸多问题中,最应被重视和关注的问题。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何去何从,改革的支撑点与着力点在哪里,改革面临的局面是什么,希望能够在本文的探讨中找到答案。

关键词:科技渗透;教育改革;科技应用

1、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1.1、高校音乐教学实践性不足

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的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音乐教学以音乐鉴赏课为主,教学手段固定单一,实际音乐教学中以聆听为主,没有更丰富多样的方式进行音乐学习。音乐实践活动的不足,音乐基础知识无法在直接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巩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不扎实。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较少要求学生之间的配合、互动,音乐活动大多由音乐能力较强的少数学生参与完成,学生之间缺少分工合作,难以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欲望。

1.2、高校音乐教学观念滞后

受传统高校音乐教学观念的影响,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普通高校音乐课大多作为选修课存在,部分高校对音乐课程不重视,音乐课程未制定清晰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标,音乐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没有科学合理的大纲指导,实际授课时必然引起课堂教学的混乱。高校学生有更高的思考判断能力和辩证的认知态度,课程的混乱容易导致大学生在音乐课程中无法理解音乐学习的逻辑性,也无法认识到音乐课程的重要性。传统的音乐教育以传授音乐知识、技能为主,课堂上学习的音乐不能与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链接。学生在音乐课程中只是简单地了解音乐理论知识,对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较少。进入21世纪后,高校及用人单位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高校音乐教育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高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追求完美的意识,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无法发挥音乐课程对高校学生应有的作用。

2、科技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渗透方向

音乐的学习离不开基础知识理论,其中,乐理知识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给学生音乐学习打好基础,使其能够形成扎实的音乐知识体系与核心素质,应将乐理知识理论作为科技渗透的方向之一。而且,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音乐本就要求学习者具有夯实的基础功,比如掌握正确发音位置等,这都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在此过程中较为枯燥,因此可以利用科技的生动性、趣味性,冲淡课上的学习乏味,使枯燥的乐理知识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兴趣盎然。在乐理知识理论课中渗透科技时,主要是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平台等,以此打破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渗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上要讲解的知识提前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视频,即利用与课本表现形式不一样的知识承载手段开展教学工作,比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使用多媒体工具或是直接使用新媒体平台将其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实现视觉与听觉的有机结合,突破传统乐理知识教学模式的枯燥性,从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甚至是探究主动性,将高校乐理知识理论课变得生动且形象。而且,在科技的加持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智能设备与软件进行乐理知识的复习与练习,给予学生自主解决学习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与自主探究能力。在课上时间条件等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作用,将探究到的学习方法展示给大家,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其课堂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乐理知识理论教学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后续音乐学习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3、科技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3.1、与技术手段的融合

利用应用软件和设备等,进行音乐科技创新。软件的应用对于音乐教育,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音乐科技的研究,于人类而言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延展性。比如,利用医疗设备和软件对人体大脑的检测,得出脑神经受损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情况,利用音乐声波刺激脑垂体以及脑电波对人体脑神经进行修复和矫正;利用人工智能与音乐结合的产物,指导人类音乐活动,为创作提供新思路,为商业用途创造更大的产能;利用声波原理,创造诸如耳机、音响、音乐屏障、绘图器、捕捉器等,更多声波类产品。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音乐或音乐相关产品的创新研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能够通过技术手段与音乐的结合,发掘音乐更多的社会功能与应用价值,这种对音乐全方位的认识,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科研及学术领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3.2、与科技能力的融合

科技能力,包括实验能力、应用能力与科技思维创造的能力等,是一种综合运用科技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教育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多媒体教育的时代将成为历史。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科研精神、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新型音乐人才。这方面,有些高校已经走在了前面。纵观国际高校音乐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高校致力于研究音乐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依靠各类智能终端的专业软件,人们可以更加快速、轻松地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并模拟各种乐器、大自然、人类的声音。比如,人员可穿戴式数字节拍器,帮助音乐创作者进行节拍节奏的科学把控;谷歌机器人谱曲,则实现了自动谱曲这一目标,将自动创作予以重新定义;将程序编入计算机,并通过连动处理器发出的指令让机器人能够演奏乐器;用声音还原技术,模仿人的声音,结合3D影像技术,实现跨越时空与场景的音乐表现形式,等等。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就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音乐人才的培养。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教育,应当着眼于社会需要,着眼于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功能转变,及时与社会接轨,适时把握目前教育教学的重点与方向。

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是目前重要的教育工具,通过将其应用于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因此,相关教育人员应正确、充分认识科技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环节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其全面的渗透到乐理知识、视听练习等课程中,灵活使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提高高校音乐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雍晓兰.信息技术对高校音乐教学的积极影响研究[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2(05):4-8.

[2]吴珊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戏剧之家,2022(14):178-180.

[3]杨帆.高校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融合对策[J].戏剧之家,2022(11):118-120.

[4]于静.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发展的启示——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与改革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