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心梗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心梗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余燕

四川省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心梗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200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对比组间患者指标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左心射血分数和生活质量同观察组比较低P<0.05;对照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同观察组比较高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在急性心梗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并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性心梗;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主要由于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使心肌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的心脏病,通常是因冠状动脉斑块吧破裂、血栓形成导致血流受阻。急性心梗会让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出汗以及恶心和呕吐等,为此及时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医疗干预是降低该病死亡率以及减少心脏损伤具有重要意义[1]。但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常规护理模式缺乏一定针对性,无法满足患者需求,优质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之一,是以患者为护理中心,更能满足患者需求,现在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200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49:51,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72.124.54岁;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46:54例,年龄63-82岁,平均年龄73.234.98岁。资料对比后均无差异P>0.05,可以进行差异。

纳入标准:均符合急性心梗症状;均无生命危险。

排除标准:伴有其他心脏疾病;无法正常沟通。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并予以常规的健康教育,必要时对患者心理疏导。

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快速评估病情: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迅速评估病情,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以及体温和呼吸频率等,同时需要评估患者的心绞痛疼痛程度以及心电图变化,便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相应依据。

(2)疼痛护理;疼痛是急性心梗最常见的症状,所以对患者进行有效镇痛十分重要,护理人员需要结合医嘱予以适当的镇痛药物,例如硝酸甘油等,减轻患者疼痛感的同时,观察患者服用药物后的反应以及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3)心电监护:持续的心电监护对急性心梗患者来说十分重要,通过心电监护设备护理人员能够实时观察到心电图变化,便于发现心律失常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预防心脏骤停具有重要意义。

(4)氧疗:氧疗是改善心肌氧供的主要方式,护理人员需要保证患者有充足的氧气,使用鼻导管或是面罩为患者吸氧,并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保证氧气供应符合治疗目标。

(5)抗血小板以及抗凝治疗:急性心梗患者需要迅速的接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避免形成血栓。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遵照医嘱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密切监测患者出血风险。

(6)心理护理:急性心梗作为较为突然且严重的心脏疾病,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恐惧,对此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战胜疾病信心。

(7)健康教育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讲解关于急性心梗的相关知识,并告知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和按时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并为患者讲解关于疾病的基本知识、饮食建议以及后续的运动指导,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8)康复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需要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指导,包括床上活动、床边坐位以及以及短距离步行等,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出院随访:护理人员需要用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出院计划,包括院外药物指导、生活方式的调整等,保证患者可以在出院后能够获得持续的医疗支持和护理。

1.3观察指标

(1)比较患者左心射血分数、生活质量评分。

(2)比较组间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绞痛。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均数差()表示计量资料,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用T与卡方分别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比较组间患者左心射血分数、生活质量

对照组患者左心射血分数、生活质量评分同观察组患者低P<0.05,见表1.

            表1.比较左心射血分数、生活质量()

组别

例数

左心射血分数

生活质量

对照组

100

53.234.36

82.644.17

观察组

100

57.655.02

93.535.21

t

7.546

11.635

p

0.000

0.000

2.2比较组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同观察组患者比较高P<0.05,见表2.

          表2.组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心律失常

急性心力衰竭

心绞痛

不良事件发生率

对照组

100

3(3)

2(2)

4(4)

8

观察组

100

2(2)

1(1)

0(0.00)

2

X2

4.932

p

0.021

  1. 讨论

急性心梗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疾病发病因素复杂多样,包括生活方式、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首先,冠状动脉疾病是导致急性心梗的主要因素,当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并导致血管狭窄和阻塞时,心脏肌肉血液供应就会受到影响,进而诱发心肌梗死[2]。此外,高血压是另一诱发因素,长期高血压状态会使心脏承受额外负荷,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大心梗风险。高血脂也是诱发急性心梗的因素之一,若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容易沉积到血管壁中,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导致血管收缩,损害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加大急性心梗风险[3]。

急性心梗患者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以及溶栓药物等,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恢复血流水平,急性心梗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迅速恢复心肌血液供应,使濒死的心肌细胞得到恢复,减少心肌损伤,防止心肌梗死面积扩大,从而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与此同时为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然而常规护理模式是基于病情本身,忽略患者实际需求,尤其是急性心梗患者发病急、死亡率高,预后效果差,对护理工作具有较高要求。优质护理作为常应用的护理模式[4],该模式通过评估患者病情、进行病情监护、疼痛护理、氧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等,从而改善患者心肌细胞、帮助患者恢复心肌血液供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外由于急性心梗发病急、死亡率高,所以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此时予以患者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左心射血分数、生活质量评分同观察组相比之下较低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同观察组患者相比之下较高P<0.05。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应用在急性心梗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戴佳鑫,唐蕾.优质护理联合心梗绿色通道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3,11(24):58-60+51.

[2]汤金兰.优质护理在急性心梗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1,40(03):167-169+173.

[3]金承承.优质护理在急性心梗护理中的应用[J].人人健康,2019,(20):137-138

[4]李晶津.优质护理对急性心梗静脉溶栓后心律失常的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4,39(02):196-197.

[5]王蓉蓉.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27):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