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第一幼儿园 邮编030000
摘要:本文从选择适宜音乐素材、开展多样化音乐语言活动、营造音乐语言环境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全面发展,让幼儿在音乐与语言融合的氛围中感受学习乐趣,提升语言韵律感知与表达能力。
关键词:音乐;幼儿语言教学;语言韵律感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韵律感作为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音乐以其独特的节奏、旋律和韵律,与语言韵律感存在着天然的契合点。将音乐融入幼儿语言教学,能够为幼儿创造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语言韵律感。
一、选择适宜的音乐素材
(一)契合幼儿认知水平的音乐
1.简单明快的儿歌
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简单明快的儿歌易于他们理解和接受。像《两只老虎》这首儿歌,歌词简单、重复,旋律活泼,节奏鲜明,幼儿很容易跟上节奏并学唱。在语言教学中引入此类儿歌,幼儿在欢快的氛围中自然地感受节奏的变化,如“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这种重复且富有节奏感的歌词,能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起对语言节奏的感知。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边唱一边拍手,感受节奏的强弱,从而提升他们对语言韵律的敏感度。
2.故事性强的歌曲
具有故事性的歌曲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小红帽》,歌曲以生动的方式讲述了小红帽的故事,幼儿在学唱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美,还能通过歌词理解故事内容。教师可以在幼儿学唱后,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幼儿会不自觉地模仿歌曲中的韵律和节奏,使语言表达更具韵律感。
(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
1.主题匹配的音乐
当进行与季节相关的语言教学时,选择主题匹配的音乐能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春天的语言教学中,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旋律轻快,充满生机,歌词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如“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幼儿在学唱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春天的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仿照歌曲的韵律,用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象,如“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盛开的花朵里”,锻炼幼儿语言的韵律表达能力。
2.情感呼应的音乐
在进行情感教育相关的语言教学时,选择情感呼应的音乐能更好地引发幼儿共鸣。例如在教幼儿表达关爱之情时,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温馨感人,传递出家庭中爱的氛围。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鼓励幼儿用温暖、有韵律的语言讲述自己对家人的爱,如“我爱我的爸爸,他的肩膀宽又大;我爱我的妈妈,她的笑容像朵花”。
二、开展多样化音乐语言活动
(一)音乐朗诵活动
1.配乐朗诵儿歌
教师挑选节奏感强的儿歌,如《拍手歌》,并选择与之节奏匹配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在朗诵前,先让幼儿熟悉音乐的节奏,引导他们跟着音乐拍手、跺脚。然后教师范读儿歌,让幼儿感受儿歌节奏与音乐节奏的融合,如“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随着音乐的节奏朗诵。之后,让幼儿自己尝试配乐朗诵,通过反复练习,幼儿能够更好地把握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朗诵更具节奏感和表现力。
2.诗歌韵律表演
对于一些富有韵律的诗歌,如《咏鹅》,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诗歌韵律表演。先让幼儿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含义,然后根据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幼儿创编简单的动作。如读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时,幼儿可以模仿鹅伸长脖子的动作;读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做出鹅在水中游动的动作。同时,配上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幼儿在表演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提升语言韵律感。
(二)音乐故事讲述活动
1.音乐启发故事创编
教师播放一段富有想象力的音乐,如《森林狂想曲》,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引导他们根据音乐所营造的氛围展开想象,创编一个故事。幼儿可能会根据音乐中的鸟鸣声、流水声等元素,编出一个小动物在森林里玩耍的故事。在讲述故事时,教师鼓励幼儿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如“阳光照进大森林,小鸟枝头把歌唱,小兔子呀蹦蹦跳,溪边小鹿饮水忙”。通过音乐启发故事创编,幼儿不仅发挥了想象力,还锻炼了语言韵律的运用能力。
2.音乐辅助故事讲述
在讲述故事时,教师适时插入音乐,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韵律感。例如在讲述《三只小猪》的故事时,当讲到大灰狼吹房子的情节,可以播放一段紧张、激烈的音乐,烘托气氛;当三只小猪安全躲进砖房子时,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幼儿在音乐的辅助下,能更深刻地感受故事的节奏变化,在讲述故事时,也会不自觉地运用有韵律的语言,如“大灰狼呀,用力吹,呼呼呼,房子摇摇欲坠;小猪们呀,不害怕,齐心协力,安全躲进砖房”。
(三)音乐游戏活动
1.节奏模仿游戏
教师先示范一种简单的节奏,如“哒哒哒哒哒”,让幼儿用拍手、跺脚或敲击桌面等方式模仿。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如加入不同的节奏型,“哒哒哒哒哒哒”,并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节奏,如“快快慢快快”。接着,教师可以将节奏与词语相结合,如“苹果香蕉梨”,让幼儿按照节奏说出词语,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语言与节奏的紧密联系,提升语言韵律感。
2.音乐传声筒游戏
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幼儿依次传递一个有韵律的句子,如“小花猫,喵喵喵,爬上树,摘樱桃”。传递过程中,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说出句子,后面的幼儿要重复前面幼儿的节奏和语句。如果传递正确,小组获得一分。这个游戏能让幼儿在互动中感受语言韵律的魅力,提高他们对语言韵律的把握能力。
三、营造音乐语言环境
(一)班级环境创设
1.音乐角的设置
在班级中设置音乐角,摆放各种简单的乐器,如木鱼、沙锤、手铃等,以及丰富的音乐绘本和CD。音乐角的布置可以采用明亮、活泼的色彩,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可以来到音乐角,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配合音乐绘本中的韵律进行演奏和朗诵。例如,幼儿可以一边看着《我是一个粉刷匠》的音乐绘本,一边用木鱼敲击出歌曲的节奏,感受语言与音乐的融合,提升语言韵律感。
2.墙面装饰
利用教室墙面进行与音乐语言相关的装饰。可以绘制一些音符、五线谱以及幼儿熟悉的儿歌场景,如《拔萝卜》的画面,并在旁边配上相应的歌词。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随时能看到这些装饰,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语言的熏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墙面上的画面和歌词,进行即兴的朗诵或演唱,强化对语言韵律的感知。
(二)一日活动渗透
1.入园与离园环节
在幼儿入园和离园时,播放轻柔、欢快的音乐,如《清晨》《放学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音乐声中用有韵律的语言相互问候或道别,如“早上好呀,小朋友,新的一天开始啦”“再见啦,小伙伴,明天我们再相见”。这样的方式能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启和结束一天的学习生活,同时培养语言韵律感。
2.课间休息与过渡环节
在课间休息和活动过渡环节,播放一些简短、有趣的音乐片段。例如,在幼儿从游戏活动过渡到集体教学活动时,播放《玩具兵进行曲》,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排队、入座,并鼓励幼儿用有节奏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动作,如“我们排队像小兵,一二一,向前行,轻轻坐下准备好,学习知识真开心”。通过在一日活动中的渗透,让幼儿在自然的情境中不断感受音乐与语言韵律的结合。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观察幼儿的反应和发展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音乐与语言教学的融合更加科学、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音乐在提升幼儿语言韵律感方面的作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悦.音乐元素在幼儿语言韵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幼儿教育研究,2022(08):35-40.
[2]赵阳.基于音乐融合的幼儿语言韵律感培养策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23(1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