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21000)
【摘要】:目的:研究对罹患重症肺炎的患者提供多学科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临床结局、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重症肺炎患者筛于2022年10月—2024年5月,随机将68例对象分组,对照组(34例)执行常规护理,实验组(34例)施以多学科护理干预,比对组间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死亡率(0.00%)相比对照组(11.76%)显著要低(P<0.05)。实验组的生理职能(73.05±7.52)分、情感职能(85.47±9.63)分、精神健康(80.65±8.65)分、社会功能评分(83.52±8.47)分均较高(P<0.05)。结论:多学科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改善重症肺炎患者临床结局,提升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多学科护理干预;重症肺炎;生存质量
呼吸系统疾病当中肺炎的发生率颇高,重症肺炎病情严重,致死风险较高,临床上多采取药物治疗等手段,可改善病症,但由于疾病复杂,且风险较高,使得治疗中容易出现突发状况,对预后有一定影响[1]。因此,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降低风险,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十分重要。多学科护理干预是指由多学科专业人员共同针对疾病、患者特点制定全方位护理方案,不仅可提高护理的专业性,还可使护理覆盖面扩大,更好预防风险,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2]。对此,本次研究观察并分析了为重症肺炎患者提供多学科护理干预的效果,以及对其临床结局、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重症肺炎患者筛于2022年10月—2024年5月,随机将68例对象分组,对照组(34例)男女比例为18:16,年龄跨度为45-80岁,均值(62.35±4.58)岁。实验组(34例)男女比例为19:15,年龄跨度为46-81岁,均值(62.41±4.68)岁。自然信息对比,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包括遵循医嘱予以相关药物,定时辅助排痰,予以吸氧护理,指导饮食注意事项,对呼吸状况等体征变化持续监测,以既定流程进行健康宣教等。
实验组施以多学科护理干预,①组建护理小组:构成有康复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医护人员、主治医生、护士长、心理治疗师等,成员对重症肺炎特点进行分析,并收集患者个体状况,结合其需求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明确各学科人员分工与职责。②呼吸道护理:呼吸内科、感染科及重症医学科专业人员与主治医生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潜在风险后,指导护理人员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包括定时辅助排痰,采取轻叩后背等促使,并引入排痰仪器,排痰前进行雾化吸入,促使痰液顺利排出。对机械通气者加强呼吸道、治疗仪护理,对管路加强固定,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把控撤机时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③健康宣教:由主治医生与护理人员共同进行健康宣教,前者负责病情、治疗方案的讲解,后者则接触多媒体技术等详细阐述疾病发生原因、潜在风险、预防措施等相关信息等。④心理护理:由心理医生辅助心理评估,并指导心理干预,采取案例展示、积极引导、音乐疗法等措施,辅助缓解消极情绪。此外,增加与家属的沟通,引入生活案例,及时予以反馈,增强其自我效能。⑤康复训练:康复师主导康复训练计划的执行,护理人员则执行计划,早期指导进行呼吸训练、肢体屈曲训练等。
1.3观察指标
记录与比对组间死亡率。
生存质量评分:以SF-36量表为准,涵盖4个维度,上限为100分,获得值越高提示生存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26.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n(%)表示,x²检验,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于统计学维度描述有差异:P<0.05。
2结果
2.1死亡率
实验组未发生死亡,对照组有4例死亡,死亡率为11.76%(4/34),组间比对,实验组的值更低,x²=4.250,P<0.05。
2.2生存质量评分
实验组的值均较高,P<0.05,见表1。
表1 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分)
组别 | n | 生理职能 | 情感职能 | 精神健康 | 社会功能 |
实验组 | 34 | 73.05±7.52 | 85.47±9.63 | 80.65±8.65 | 83.52±8.47 |
对照组 | 34 | 65.96±6.85 | 76.48±7.85 | 75.14±7.63 | 73.15±7.54 |
t | -- | 4.064 | 4.219 | 2.785 | 5.332 |
P | -- | 0.000 | 0.000 | 0.007 | 0.000 |
3讨论
致病菌感染是引发重症肺炎的主要原因,包括细菌、病毒以及真菌等,发病后早期咳嗽、咳痰等症状会加重,严重时会出现低血压、意识障碍,甚至休克等症状,对患者生命健康有严重消极影响[3]。临床资料可改善病症,但由于重症肺炎较为复杂,变化较快,再加上患者个体、环境等因素干扰,使得风险较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死亡率比对,实验组的值更低(P<0.05)。生存质量评分比对,实验组的值均较高(P<0.05),原因分析为,多学科护理干预通过将疾病相关的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小组,对疾病、患者个体进行全面分析,整合不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制定全面的护理方案。对各学科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化,通过跨学科合作可提升护理的专业性,使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应对风险,有效预防护理中潜在风险,满足患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临床结局,促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提升。
综上,对重症肺炎患者提供多学科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改善其临床结局,提升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门翠雯,张倩,马瑞. 多学科协作护理对重症肺炎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 2024, 31(9):1159-1160.
[2]庄月娥,曾珊珊,蔡晶晶,等. “临床多学科一体化”康复护理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心肺功能恢复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 9(5):821-823.
[3]苏珊珊,张丽花,肖方方. 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的过渡期护理对重症肺炎患者的干预效果[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 7(7):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