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后心理创伤康复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自然灾害后心理创伤康复机制研究

杨宗尧

彭州市人民医院  6119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自然灾害后幸存者心理创伤的康复机制,通过系统分析不同心理干预策略对受灾者心理恢复的影响,为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方案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心理治疗的30例自然灾害幸存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量表评估、半结构化访谈及多维度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并分析其心理创伤症状、康复进程及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为期一年的心理干预,受试者在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方面的症状均有显著改善。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CBT)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综合干预模式,显示出更高的康复效率。此外,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家庭参与的加强也对康复过程起到了积极作用。结论: 自然灾害后心理创伤的康复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干预手段,并注重社会支持与家庭参与的重要性。本研究提出的综合干预模式为提升心理创伤康复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自然灾害;心理创伤;康复机制;认知行为疗法;社会支持

引言

自然灾害作为不可抗力因素,往往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损失,不仅包括物质上的破坏,更深刻地影响着受灾人群的心理健康。心理创伤,尤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成为灾后常见且持久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受灾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因此,探索有效的心理创伤康复机制,对于促进受灾者心理重建、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收治的30例自然灾害幸存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包括:年龄在18-65岁之间,亲历自然灾害并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创伤症状,如焦虑、抑郁、反复回忆灾难场景等。排除标准包括既往有严重精神疾病史、智力障碍及拒绝参与研究者。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心理评估工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PTSD症状量表(PCL-C)作为评估工具,分别在干预前、干预中(每3个月一次)及干预结束后进行评估,以量化心理创伤症状的变化。

1.2.2 干预措施

(1)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心理干预的核心策略之一,在本研究中被精心设计并实施。该疗法首先通过一对一的会谈形式,引导受试者识别并挑战那些阻碍其情绪恢复和心理健康的负性自动思维。这些思维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且倾向于夸大威胁、低估自身应对能力。CBT治疗师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行为实验等技术,帮助受试者客观审视这些思维,认识到其不合理之处,并逐步建立更为现实和积极的认知模式。 此外,CBT还注重教授受试者一系列实用的应对技巧,如情绪调节策略、问题解决技能以及放松训练等。这些技巧旨在增强受试者的心理韧性,使他们能够在面对未来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通过反复练习和巩固,受试者逐渐能够自主运用这些技巧,实现自我疗愈和成长。

(2)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另一种重要的干预方式,在本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组织具有相似自然灾害经历的幸存者参与小组讨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包容的交流平台。在团体中,成员们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感受、经历和挑战,相互倾听、理解和支持。这种同质性的团体氛围有助于减轻成员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社会连接感。 团体心理辅导还注重引导成员们进行积极的互动和反馈,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借鉴和激励。通过共同面对挑战、分享成功经验,成员们逐渐形成了一种互助合作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有助于他们当前的康复过程,还将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3)药物治疗:对于部分症状严重、难以通过心理干预得到有效缓解的受试者,本研究还辅以了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治疗。这些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均严格遵循医嘱,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受试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以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并非孤立的治疗手段,而是与心理干预相辅相成的。通过综合应用多种干预措施,可以更有效地缓解受试者的心理症状,促进其全面康复。

(4)家庭干预:家庭作为个体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在本研究中得到了特别的关注。家庭干预旨在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他们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通过组织家庭会议、提供家庭咨询等方式,治疗师帮助家庭成员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需求,鼓励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 同时,家庭干预还注重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共同应对患者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困难。通过加强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1.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配对样本t检验等,以评估干预前后心理症状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SAS、SDS及PCL-C量表评分的变化,以及受试者自我报告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2 结果

2.1 SAS与SDS评分变化

经过一年的心理干预,受试者的SAS和SDS平均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表明焦虑和抑郁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2.2 PCL-C评分变化

PCL-C评分同样显示出显著的下降趋势(p<0.01),说明PTSD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2.3 干预效果详细分析

(1)CBT效果:单独接受CBT的受试者,在认知重构和应对技能提升方面表现出色,尤其在减少侵入性回忆和避免行为方面效果显著。

(2)团体心理辅导: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受试者,其社会功能恢复较快,孤独感和无助感显著减少。

(3)综合干预:接受CBT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受试者,其整体康复效果最佳,不仅在症状缓解上更为全面,且心理状态更加稳定。

表1 干预前后心理症状评分对比

指标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

SAS评分

65.2±12.3

42.1±8.7

8.64

<0.01

SDS评分

68.4±11.5

40.9±9.2

9.21

<0.01

PCL-C评分

52.7±15.6

30.4±10.3

7.32

<0.01

3、讨论

3.1 心理干预策略的有效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主要的心理干预手段,均对自然灾害后幸存者的心理创伤康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CBT通过帮助受试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增强了他们的心理韧性,有效降低了焦虑和抑郁水平。而团体心理辅导则通过提供一个安全的交流平台,让受灾者能够相互倾诉、支持和鼓励,减轻了孤独感和无助感,促进了社会功能的恢复。综合应用这两种干预策略,更是取得了显著的康复效果,表明综合干预模式在心理创伤康复中具有重要价值。

3.2 社会支持与家庭参与的重要性

社会支持系统和家庭参与的积极影响,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充分展现。社会支持不仅以物质援助的形式出现,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共鸣与理解,它构建了受灾者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桥梁,增强了其面对困境的勇气和信心。家庭作为最亲密的支持网络,其动态变化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轨迹。研究强调了家庭内部沟通的重要性,指出加强家庭干预,特别是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表达和相互理解,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和质量。这一发现为心理创伤康复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即重视并加强以家庭为中心的治疗模式。

3.3 长期干预的必要性

本研究强调了心理创伤康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指出短期干预虽能取得一定成效,但持续的心理关注与支持对于防止症状复发、巩固康复成果至关重要。这一观点挑战了以往对心理干预时效性的片面理解,呼吁建立更加完善和长效的心理支持体系。未来研究应聚焦于长期跟踪评估,探索不同时间点干预效果的动态变化,以及影响长期康复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需开发更多适合长期应用的干预工具和策略,如远程心理咨询、自助式康复资源等,以满足受灾者在不同阶段的康复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建丽,冯丽梅,邓海妮,等.早期功能锻炼结合积极心理干预对创伤性股骨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养生,2023,23(19):1484-1486.

[2]李念,王兰香,赵红玉,等.心理因素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躯体康复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3,25(02):24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