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 610000
课题来源:成渝地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名称:高校公共体育开展对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YJXF24013
摘要:文章以高校公共体育为切入点,探讨其在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实施路径。文章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蕴含的奋斗精神要素,以及其对大学生品格塑造的积极影响。发现高校公共体育通过"以体育人"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等品质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评价体系等具体建议,为高校公共体育在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方面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奋斗精神;育人路径;大学生;体育教育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公共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更能通过体育运动中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和挑战极限等元素,有效培育大学生的奋斗精神。目前,学术界对体育育人功能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但专门针对通过公共体育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系统研究仍显不足。
一、高校公共体育与奋斗精神的内在联系
(一)奋斗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奋斗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体现着个体对理想目标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从思想层面来看,奋斗精神强调个体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支撑;从行为层面来看,奋斗精神表现为持之以恒的实践和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从价值层面来看,奋斗精神既包含个人价值的实现,也蕴含着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奋斗精神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目标导向性、持续性和创新性[1]。目标导向性体现在个体对目标的清晰认知和坚定追求。
(二)高校公共体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公共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身体素质培养方面,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提升学生体能水平,增强身体素质;在意志品质培养方面,体育运动中的挑战性和竞争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团队精神培养方面,集体性体育项目促进学生培养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体育竞技中的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2]。
(三)体育活动对奋斗精神培育的作用机理
体育活动通过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和竞技特点,在培育奋斗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生理机制来看,体育运动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增强个体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强化积极进取的行为动机;从心理机制来看,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定和挑战突破有助于建立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从行为机制来看,体育运动中反复练习和持续努力的过程,培养了坚持不懈的行为习惯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3]。
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在奋斗精神培育方面存的不足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精神、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现有课程体系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质指标的达标,忽视了体育运动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和育人内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许多高校依然沿用传统的体育项目设置,缺乏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不够深入,对奋斗精神的培育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体育课程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方法与模式局限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示范讲解和机械练习层面,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动作要领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情感投入。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需求。体育教学中缺乏情境创设和挑战性任务的设计,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和进取精神[4]。体育教学中的团队协作活动设计不够合理,未能充分发挥集体运动项目培养团队精神的优势。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过分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体育技能和体质指标的考核上,缺乏对学生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评价。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多样性,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进步和成长。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未能有效建立,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评价结果的应用价值有限,未能有效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5]。缺乏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态度和投入程度的评估,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成长变化。
三、高校公共体育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探索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价值引导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应着力构建"体技结合、知行合一"的课程新模式。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科学整合传统体育项目与新兴运动项目,突出培养学生拼搏进取、永不言弃的精神品质。课程内容要注重挖掘体育运动中蕴含的奋斗精神元素,将其融入教学全过程。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观看优秀运动员纪录片、分享体育名人奋斗故事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奋斗精神的深刻理解。通过项目教学、主题教学等方式,将体育技能学习与价值引导有机结合。建立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库,系统梳理各类体育项目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点,实现价值引导的具体化和系统化。
(二)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实践体验
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要以学生体验为中心,通过情境创设和挑战任务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设计递进式的运动技能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克服困难中培养毅力和信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呈现和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指导。设计体育挑战日活动,鼓励学生突破自我、挑战极限。开展体育特色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深度参与和实践体验的机会。通过"以赛促练、以练促学"的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竞争的精神。
(三)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建立多元化的体育评价体系,将奋斗精神的培育效果纳入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要涵盖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水平、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精神面貌等多个维度。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和评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进步轨迹和成长变化。引入学生自评、互评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反思和相互激励。设立体育之星、运动标兵等荣誉称号,树立奋斗精神的典型示范。建立运动成长档案,全面记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经历和收获。开发智能化评价工具,实现评价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应用。通过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增强运动信心。
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在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育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理论探讨,拓展实践路径,为高校公共体育育人工作提供更多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慧.“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5(04):92-96.
[2]张晓春,曹晓林.新发展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架构[J].体育世界,2024,(10):73-75.
[3]梁炎.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信息化教学策略研究[J].大学,2024,(29):76-80.
[4]李悦.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27):59-62.
[5]乔文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25):146-149.
作者简介:陈俊融(出生年-1994),男,汉族,籍贯(四川省攀枝花市),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肌力与体能训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