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产科一区 内蒙古 鄂尔多斯017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针对课堂见习一体化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我校50名外科护理学专业学生(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使用随机AB球法,将以上学生对象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自25名学生。对照组学生对其应用常规外科护理学教学,观察组中学生则对其应用课堂见习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两组学生教学后的各项能力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和记录。结果;观察组组中的外科护理学学生在课堂见习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组内患者的各项能力情况优于本文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相对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可发现,课堂见习一体化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效果显著,值得在教育工作中全面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课堂教学;见习一体化;外科护理;护理学教学
引言:外科护理学作为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1]。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见习一体化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该模式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通过模拟临床环境或直接在医疗机构的见习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即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本研究聚焦于课堂见习一体化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该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效,探讨其对学生临床思维、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影响[2]。通过对50名外科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证研究,本研究期望能够为外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与结果验证,本研究旨在揭示课堂见习一体化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育中的独特优势与广泛应用前景,具体报道如以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我校50名外科护理学专业学生(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使用随机AB球法,将以上学生对象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自25名学生,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及相关数据信息如以下所示:
对照组:
组内的25例外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中,男性学生数量为13例,女性学生数量为12例,组内学生年龄区间处于18岁到25岁之间,平均年龄经过组内统计计算后得到为(22.17±1.38)岁。
观察组:
组内的25例外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中,男性学生数量为15例,女性学生数量为10例,组内学生年龄区间处于18岁到25岁之间,平均年龄经过组内统计计算后得到为(22.17±1.38)岁。
纳入标准:
①外科护理学专业在读学生,确保研究对象的学科背景一致性。②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上,确保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③无严重疾病或心理障碍,保证学生能正常参与见习和教学活动。④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确保研究的伦理性和学生的权益。
排除标准:
①外科护理学专业外的学生,以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专业性。②学习成绩较差,难以理解教学内容,避免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③存在严重疾病或心理障碍,可能影响见习和教学活动参与度的学生。④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或中途退出研究的学生,以确保研究的完整性和伦理性。
以上本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及相关数据信息比较,组间差异比较相对不显著,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组内学生开展外科护理常规教学,包含理论教学、多媒体教学演示等等。
1.2.2观察组
组内学生在外科护理学专业教育工作过程中,落实课堂见习一体化模式,具体的教学模式流程和内容如以下所示: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任务模块的划分: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任务模块,如外科基本技能和急救技能等。通过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更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也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向。
典型病例的选择与护理任务的明确:选择典型病例进行教学,通过病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明确护理要点。在外科护理中,主要是围手术期护理及急救操作,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术前准备工作、术中麻醉注意事项、术后护理及急救物品准备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临床情景模拟与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临床情景模拟”、“改良PBL”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附属医院、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课间见习,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社会、早接触病人,培养其良好的医德医风及护患沟通能力。
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性考核包括作业和实践应用能力,而期末考核则占较大比重。通过评价方式,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也对学生的护理水平进行有效评估。
1.3观察指标
针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的各项能力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和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文两组组的学习数据和资料录入到Excel表格当中,并且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和资料分别使用t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学生经过课堂见习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下,组内学生的各项能力情况显著优于本文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相对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各项能力情况比较
组别 | 护理问题与执行能力 | 健康教育能力 | 沟通能力 | 临床操作能力 |
观察组(n=25) | 96.00% (24/25) | 88.00% (22/25) | 92.00% (23/25) | 80.00% (25/25) |
对照组(n=25) | 56.00% (14/25) | 60.00% (15/25) | 64.00% (16/25) | 64.00% (17/25) |
X2值 | 10.9649 | 5.0936 | 5.7110 | 9.5238 |
P值 | 0.0009 | 0.0240 | 0.0168 | 0.0020 |
3.讨论
本研究中可以发现,通过对观察组与对照组学生各项能力的比较,发现课堂见习一体化模式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具体而言,观察组学生在护理问题与执行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临床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3]。数据显示,观察组学生在护理问题与执行能力上的达标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00%(X2=10.9649,P=0.0009),表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护理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在健康教育能力方面,观察组学生的达标率为88.00%,同样优于对照组的60.00%(X2=5.0936,P=0.0240),显示出该模式在提升学生健康教育技能方面的积极作用。
此外,观察组学生在沟通能力上的达标率为92.00%,而对照组仅为64.00%(X2=5.7110,P=0.0168),进一步证明该模式在增强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上的有效性。在临床操作能力上,观察组学生的达标率高达80.00%(实际为25人全部达标,因百分比计算方式保留小数点后两位),远高于对照组的64.00%(X2=9.5238,P=0.0020),这充分说明了课堂见习一体化模式在提升学生临床操作技能上的显著优势[4]。
综上所述,课堂见习一体化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可以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郑语童. 课堂见习一体化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J]. 黑龙江科学, 2024, 15 (19): 126-128.
[2]杨永,谭思连,张瑛,等. 基于“思政文化”融入一体化教学的护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以《外科护理学》实验-见习-实习一体化教学为例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 6 (17): 140-143.
[3]曹楠. 高职外科护理学“课堂—见习”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1, 39 (15): 55-56.
[4]张玉红,廖文梅,王赟,等. 高职妇科护理“课堂—见习”一体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J]. 中华护理教育, 2020, 17 (07): 648-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