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康复护理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临床效果观察

李淑杰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 塔河县165200

摘要:目的;本研究针对产后盆底康复护理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探究分析。方法;回顾本院2021年9月到2024年9月期间确诊并且收治的100例产后盆底康复患者,使用随机AB球法将以上患者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自含有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对其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中患者对其应用康复护理干预,针对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缩强度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和记录。结果;观察组中的产后盆底治疗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下,组内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缩强度恢复效果更好,在90d的恢复效果对比差异最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针对产后盆底治疗患者,对其实施康复护理后恢复效果明显更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产后康复;盆底康复;康复护理;临床效果

引言: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在临床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于促进产妇产后恢复、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持续更新,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方法与效果也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旨在深入观察和探究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以期为相关护理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1]。回顾以往的研究,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恢复对于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改善产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往往难以满足产妇在盆底康复方面的全面需求。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本院在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确诊并收治的100例产后盆底康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缩强度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康复护理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优势,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具体报道如以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本院2021年9月到2024年9月期间确诊并且收治的100例产后盆底康复患者,使用随机AB球法将以上患者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自含有5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数据信息如以下所示:

对照组:

组内产后盆底治疗患者当中,组内患者年龄区间处于27岁到35岁之间,平均年龄经过组内统计计算后得到为(30.23±5.38)岁,平均生产次数为(1.71±0.53)次。

观察组:

组内产后盆底治疗患者当中,组内患者年龄区间处于26岁到35岁之间,平均年龄经过组内统计计算后得到为(30.03±5.14)岁,平均生产次数为(1.52±0.41)次。

纳入标准:

①产妇为足月妊娠后分娩,且分娩过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出现。②产妇在产后被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具有明确的盆底肌肉功能受损表现。③产妇无其他严重的妇科疾病或内科疾病,确保研究的单一性和准确性。④产妇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承诺能够遵守研究规定,完成研究要求的各项内容。

排除标准:

①产妇伴随有恶性肿瘤、急性致命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可能影响盆底康复效果及研究准确性。②产妇精神状况不佳,曾患有精神病或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难以配合康复护理及研究要求。③产妇抗拒护理和治疗,拒绝接受医嘱和疾病审查,未遵循护理人员和医师的指导,影响康复进程。④产妇存在盆底肌肉严重损伤,无法通过康复护理实现有效恢复,或存在其他影响盆底功能恢复的特殊情况。

以上本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数据信息比较,组间差异比较相对不显著,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

组内产后盆底治疗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含日常锻炼、家属指导和健康教育等等。

观察组:

从患者入院开始,护理团队便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盆底肌肉功能状态、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评估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采用专业的评估工具,盆底肌电评估仪精确测量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缩强度和协调性,为后续护理提供数据支持。护理工作人员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包括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训练、手法按摩等在内的综合康复措施。在电刺激治疗中,护理工作人员利用专业设备向患者盆底肌肉发送微弱电流,以刺激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恢复。同时通过生物反馈训练,患者能够学会如何正确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手法按摩则能够进一步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情绪。

在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监测与评估,以及健康宣教,定期记录患者的盆底肌肉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同时,护理工作人员向患者传授正确的盆底肌肉锻炼方法,如凯格尔运动,并强调饮食、作息等方面的重要性,以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1.3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 2 检验,当 P<0.05说明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观察组中产后盆底治疗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组内患者手测阴道横截面肌力恢复效果良好,优于本文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比较相对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盆底肌肉收缩强度对比

组别

例数(n)

手测阴道横截面肌力(nxm)

60d

75d

90d

对照组

50

2.69±0.29

2.89±0.40

3.32±0.36

观察组

50

2.86±0.35

3.56±0.42

4.67±0.63

T

0.96

2.45

2.61

P

>0.05

<0.05

<0.05

3.讨论

在本文研究中不难看出,观察组产后盆底治疗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后,其手测阴道横截面肌力恢复表现出色[2],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从数据上看,虽然60天时两组患者的肌力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随着时间推移,至75天和90天时,观察组的肌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康复护理在促进产后盆底肌肉恢复方面的有效性。通过康复护理,患者能够更快、更好地恢复盆底肌肉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3]。因此,康复护理应被视为产后盆底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以期为广大产妇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康复服务。

参考文献:

[1]袁佩琼.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J]. 中国实用医药, 2020, 15 (24): 167-169.

[2]刘艳红,唐水英.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 (22): 62-63.

[3]吴美芳.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 [J]. 名医, 2020, (04):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