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疝气手术患者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芬太尼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疝气手术患者的效果分析

张玉斌

海林市柴河镇中心卫生院

摘要:目的:深入探讨芬太尼联合硬膜外麻醉在疝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4年1月接受疝气手术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硬膜外麻醉)和观察组(芬太尼联合硬膜外麻醉),各38例。详细对比两组麻醉前、手术10min、缝合切口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认知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各阶段HR、MAP波动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为5.26%,对照组为13.16%。结论:芬太尼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疝气手术能够有效稳定生命体征,减轻对认知功能的不良影响,加速术后恢复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疝气手术;硬膜外麻醉;芬太尼;联合应用;效果

疝气作为常见病症,临床中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术中一般选择硬膜外麻醉,作为手术麻醉方式,但其单一应用时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与硬膜外麻醉联合应用可能在多方面改善麻醉效果[1]。本研究就对芬太尼联合硬膜外麻醉在疝气手术患者中的综合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具体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9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疝气手术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5.21±10.52)岁,腹股沟疝28例,股疝10例。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4.89±11.23)岁,腹股沟疝26例,股疝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疝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纳入标准:年龄在18-75岁之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II级;择期行疝气修补手术。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史;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史;对芬太尼、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麻醉药物过敏者[2]

1.2麻醉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取侧卧位,于L1-2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2%利多卡因3-5ml作为试验剂量,观察5min无全脊麻及局麻药中毒反应后,根据麻醉平面及手术需要追加0.5%罗哌卡因8-12ml。

观察组:在对照组硬膜外麻醉基础上,于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芬太尼1-2μg/kg。注射完毕后,继续观察患者3-5min,确认无异常反应后,方可开始手术操作。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手术刺激强度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可适当调整硬膜外麻醉药物的追加剂量与频率。

1.3观察指标

(1)生命体征变化:分别于麻醉前、手术10min、缝合切口时,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

(2)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在术前1天及术后1天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满分 30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认知功能越好。

(3)术后并发症。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软件,以(±s)和n%进行表示,用X2和t来进行检验。在P<0.05时,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

2结果

2.1生命体征变化

麻醉前,两组患者 HR、MA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 10min 及缝合切口时,对照组 HR、MAP 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且波动幅度较大;观察组 HR、MAP 虽有一定波动,但变化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s)

组别

n

麻醉前

手术 10min

缝合切口

HR

MAP

HR

MAP

HR

MAP

观察组

38

79.00±9.80

86.00±10.00

82.30±10.50

88.20±11.00

80.50±10.20

87.50±10.80

对照组

38

78.50±10.20

85.60±10.50

90.20±12.50

98.50±12.80

88.60±11.80

96.20±11.50

t值

0.23

0.19

3.85

4.11

4.02

3.98

P值

>0.05

>0.05

<0.001

<0.001

<0.001

<0.001

2.2认知功能比较

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评分高(P<0.05)。详见表2。

表2 认知功能比较(±s)

组别

n

术前 1 天

术后 1 天

观察组

38

28.80 ± 1.00

25.60 ± 2.00

对照组

38

28.50 ± 1.20

22.30 ± 2.50

t 值

1.29

5.43

p 值

>0.05

<0.001

2.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为5.26%,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组别

n

躁动

恶心呕吐

呼吸抑制

低血压

总发生率(%)

观察组

38

1

1

0

0

5.26%

对照组

38

2

1

1

1

13.16%

χ² 值

14.28

p 值

<0.001

3讨论

疝气也被称之为“小肠气”,指的是人体内的某个脏器或组织通过不正常的途径离开其正常位置,进入另一部位。在外科临床中,以腹股沟疝最为常见,占所有腹外疝的90%以上,疝气的形成原因复杂,通常与腹壁强度的减弱和腹内压力的增高密切相关。手术作为治疗疝气的有效手段,疝气手术主要集中于下腹部区域,硬膜外麻醉能够通过阻断相应脊神经的传导,为手术提供有效的局部麻醉效果。然而,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尤其是在手术刺激较强的阶段,如组织分离、牵拉等,单一的硬膜外麻醉可能难以完全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患者生命体征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主要表现为 HR 和 MAP 的升高[3]。这种生命体征的不稳定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提高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具有镇痛作用强、起效快、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与硬膜外麻醉联合使用,可以相互协同,增强麻醉效果,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处于稳定的麻醉状态,降低因疼痛导致的应激反应和并发症[4],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在本次研究中,采用芬太尼联合硬膜外麻醉的观察组患者,在手术HR、MAP 波动较小,并且术后认知功能评分也相对较高,说明麻醉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相对较轻。此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麻醉可降低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芬太尼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疝气手术患者可有效稳定生命体征,减轻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促进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仍需要针对患者具体症状,加强对药物剂量的控制,确保麻醉安全。

参考文献

[1]黄梅,刘媛江.芬太尼配合麻醉苏醒护理干预对手术室全麻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06):204-205.

[2]彭全友.小儿腔镜疝气手术中芬太尼联合七氟醚麻醉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分析[J].北方药学,2021,18(08):136-137.

[3]李利生.用瑞芬太尼对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儿进行静脉麻醉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02):42-43.

[4]吕华.探讨硬外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疝气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健康之路,2015,14(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