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腰椎关节炎的西医康复治疗与中医针刺治疗的疗效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退行性腰椎关节炎的西医康复治疗与中医针刺治疗的疗效对比

卞海缘  陈俊  崔君

(上海宏康医院康复科  上海 200333)

摘要:目的 旨在对比分析退行性腰椎关节炎在接受西医康复治疗与中医针刺治疗后的疗效差异。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22年至2023年期间,在上海宏康医院康复科就诊的60例退行性腰椎骨关节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西医康复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每组各包含30例患者。对于对照组,采用中医针刺治疗,选取患者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大杼穴、肾俞穴、腰部夹脊穴以及委中穴进行针刺,留针时间为30分钟,治疗频率为隔日一次,十次构成一个疗程,共计实施两个疗程。而治疗组则接受西医康复治疗,该治疗包括被动治疗和主动治疗两种方式,同样以隔日一次的治疗频率进行,十次为一个疗程,总共实施两个疗程。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体征积分、腰部压痛积分以及VAS疼痛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无论是中医针刺治疗还是西医康复治疗,对于退行性腰椎关节炎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关节炎;康复治疗;针刺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退行性腰椎关节炎,作为一种普遍的慢性关节疾病,其核心特征在于腰椎关节经历退行性变化并伴有炎症反应,这一病理过程常引发腰部疼痛、关节僵硬以及活动范围受限等诸多不适,极大地削弱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职业功能。鉴于该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探索并实施有效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在2022至2023年间,上海宏康医院康复科选取了60例退行性腰椎骨关节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满足严格的纳入标准,即已经通过X线、CT或MRI等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为退行性腰椎关节炎,并且经过严格的筛查,排除了其他可能干扰研究结果的腰椎疾病和严重并发症。为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我们采用了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医康复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在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时,我们发现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意味着两组患者在这些关键特征上是相似的,具有可比性。

针刺治疗组取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大杼穴、肾俞穴、腰部夹脊穴和委中穴。采用0.30mm×40mm毫针进行针刺,进针深度为1.0~1.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共计两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西医康复组对病人采取被动治疗和主动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被动治疗包括腰椎牵引、按摩、理疗等,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主动治疗包括腰椎功能训练、核心肌群锻炼等,以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隔日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共计两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2.3、观察指标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密切关注并记录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以及腰部疼痛积分。症状体征积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分,涵盖了腰部疼痛、僵硬程度以及活动受限等多个方面,每项评分范围在0至3分之间,总分则最高可达9分。这一评分系统能够全面反映患者腰椎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为了更精确地评估患者的腰部疼痛情况,我们采用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其中0分代表无痛状态,而10分则代表难以忍受的剧痛。通过这一评分方法,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患者疼痛程度的改善情况。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在进行治疗之前,对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统计学上不具备意义(P>0.05)。然而,在完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组患者的积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将这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0.05)。详细的数据对比情况,请参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x±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组

7.56±1.23

4.37±0.89

10.23

0.05

对照组

7.62±1.18

6.77±1.02

2.87

>0.05

3.2、两组治疗前后的腰部疼痛积分比较

在治疗开始之前,我们对两组患者的腰部疼痛积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意味着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腰部疼痛程度是相似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组的腰部疼痛积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对这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时,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的数据对比情况,请参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腰部疼痛积分比较(x±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组

7.23±1.35

1.35±0.47

20.34

0.05

对照组

7.18±1.29

1.95±0.62

13.45

0.05

3.3、两组治疗后的VAS疼痛积分比较

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的VAS疼痛积分平均值显著降低至1.30,表明患者基本处于无痛状态;而对照组的平均值则仍为3.90,显示出较高的疼痛程度。将两组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0.05)。详细的疼痛积分数据,请参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的VAS疼痛积分比较(x±s)

组别

VAS疼痛积分

治疗组

1.30±0.32

对照组

3.90±0.87

t值

14.56

P值

0.05

3.4、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96.67%,相比之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则为80.00%。对这两组的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关具体的数据对比情况,请参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

组别

治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0

9

1

96.67

对照组

14

10

6

80.00

χ²值

4.04

P值

0.05

4、讨论

退行性腰椎关节炎是一种慢性且不断发展的关节疾病,其发病机理相当复杂,涵盖了关节软骨的退化、炎症反应以及骨质疏松等多个层面。西医康复治疗通常涵盖物理疗法、肌肉强化训练以及关节活动度锻炼等多种手段,目标在于减轻疼痛、提升关节功能、加强肌肉力量和稳定关节。而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瑰宝之一的中医针刺治疗,则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针刺治疗退行性腰椎关节炎的核心机制在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及祛风除湿等。

本研究的结果揭示,针刺治疗与西医康复治疗对于退行性腰椎关节炎均展现出一定的疗效,但相比之下,康复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体征积分及腰部疼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重要意义(P<0.05)。这可能与康复治疗能直接针对病变部位,通过调节局部神经与血管功能,优化关节的血液循环与代谢状态,从而更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有关。此外,康复治疗还具备安全性高、患者体验良好等优势,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并坚持治疗。

参考文献:

[1]吕鑫霞,李淑轩,杨洸.针刺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退行性腰椎病疗效观察及对疼痛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26(06):85-87.

[2]邝敦财,郭祥,刘亦恒,等.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膝关节或髋关节骨关节炎患病率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J].颈腰痛杂志,2024,45(03):408-412.

[3]刘翊.基于MSCT、MR对腰椎退行性滑脱症伴椎管狭窄的多因素分析[D].长江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