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奎香苗族彝族乡卫生院 云南省昭通市 657604
摘要:研究旨在探讨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与西医治疗进行对比分析。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60例中医内科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医组,每组30例。西医组采用常规的对症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腹可安、消心痛等药物,病情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中医组则依据辨证施治原则,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和症状,使用通窍活血汤、温经汤、桃仁红花煎等方剂进行治疗,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缓解症状。结果显示,中医组在缓解症状、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方面优于西医组,且中医治疗方法副作用较少,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能够在短期和长期疗效上互为补充,提升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法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优势,为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治疗方案。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气血不畅、经络阻塞等疾病的重要手段,已被证实在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两者的综合应用。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血液循环、调节气血平衡、缓解症状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1]。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比中西医治疗在中医内科常见病症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将本院于2023年8月—2024年8月收治的中医内科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原则分为西医组和中医组,每组30例。西医组接受西医治疗方式,中医组接受中医治疗方式。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中医内科相关疾病,如气血不足、血瘀等,并且符合中医证候学相关标准;②患者愿意遵守治疗方案,能够按时随访并进行治疗。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或急性传染病的患者;②对本研究中使用的药物过敏者;③具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与随访的患者;④近期内接受过类似研究或治疗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西医组的治疗方案主要依赖于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分类处理。对于不同症状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诊断,选择合适的西药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腹可安、消心痛等,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2]。对于病情较为严重或表现为急性症状的患者,可能会考虑进一步的手术治疗。西医治疗组的重点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并通过药物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组采取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类型和中医证候进行治疗。中医治疗不仅重视对症,还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因,选用适宜的中药方剂以达到调理全身的效果。①气滞血瘀引起的头痛:对于这类患者,治疗重点是疏通气血、通窍活血。常用方剂为通窍活血汤,通过调理气血的运行,使其通畅、平稳,从而缓解头痛症状。②寒凝血瘀引起的妇科炎症:这类患者的治疗侧重于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常用的方剂包括温经汤和桂枝芍药汤,这些方剂有助于温补气血、疏通经络,从而缓解炎症和止痛[3]。③血瘀气滞导致的胸闷、心悸:对于这类症状,治疗重点是理气舒络、活血化瘀。常用的方剂包括桃仁红花煎和归脾汤,这些方剂能有效舒展气机、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胸闷和心悸症状。④其他类型的疼痛:对于其他不同类型的疼痛,治疗方法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综合分析。中医治疗原则是消散血瘀、通畅经络,针对不同症状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达到祛瘀止痛的效果。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见中医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高于西医治疗组。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 有效 | 比较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西医组 | 13(43.3%) | 12(40.0%) | 5(16.7%) | (83.3%) |
中医组 | 15(50.0%) | 13(43.3%) | 2(6.7%) | (93.3%) |
P | <0.05 |
3 讨论
本研究对比了西医治疗组和中医治疗组在中医内科常见病症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旨在探讨活血化瘀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优势。西医治疗以对症药物为主,通常通过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药物来缓解疼痛和控制炎症,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胃肠不适、肝肾损伤等。尤其对于中老年患者或者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长期依赖药物治疗可能导致副作用的累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或治疗难度较大的疾病,西医治疗方案的效果有限,往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病理问题,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方式,如手术或其他干预手段。
中医治疗则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注重从根本上调节患者的体质,恢复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活血化瘀法,中医能够有效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缓解病症。对于气滞血瘀导致的头痛、寒凝血瘀引起的妇科炎症、血瘀气滞导致的胸闷心悸等病症,中医通过应用如通窍活血汤、温经汤、桃仁红花煎等中药方剂,既能缓解局部症状,又能从整体上调理患者的身体状态。与西医单纯依赖药物治疗不同,中医通过多种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气血平衡,提高免疫力,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研究主要比较了西医和中医的单独治疗效果,但在实际临床中,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西医的快速见效特点与中医的调理性治疗可以互为补充。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慢性病患者,中西医结合能够发挥更好的综合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既能发挥西医的优势,迅速控制病情,又能利用中医的整体调理,减少药物副作用,促进患者的长期康复。
本研究虽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对中西医治疗进行了初步对比,但由于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仍有一些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进一步验证不同治疗方案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此外,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医治疗的具体机制,特别是在活血化瘀法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精确的治疗指导。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中医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缓解疼痛、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并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尽管西医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部优势,但中医治疗在提高患者的整体治愈率和减少副作用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推动中医治疗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应用,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殷杰.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必读,2019(1):105.
[2]李传宾.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6):52.
[3]先宁霞,杨宗录.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5):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