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集油田合作区储层物性及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小集油田合作区储层物性及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杨超

(中国石油集团大港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天津,300280)

摘要:随着全国石油资源勘探形势日益严峻,探索老油田持续开发,是我国油田油气稳产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探索孔南对外合作油田效益开发模式,分析小集油田合作区储层物性及储层非均质性,进而为油田后续开发提供稳产思路。 

关键字:稳产;小集油田;油气

1 地质概况

随着全国石油资源勘探形势日益严峻,老油田稳产是我国油气稳定供应以及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如何稳产是目前探索的主题,如何应用提高采收率技术或者如何寻找适合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是老油田后续开发的重点。

小集合作区储层为孔一段,埋深约在2960~3240m。该区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根据储层和油层分布特点分析,主力油层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局部砂层组内由于沉积环境差异,造成岩性发生变化,在不同的砂层组内具有独立的油水界面。

2 储层物性研究

3、储层物性

储层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类型为主,有次生粒间孔隙、颗粒内溶孔、胶结物溶蚀孔隙、微裂隙。相邻断块上的井数据统计,该井平均喉道半径1.09μm、平均主要流动喉道半径4.75μm、平均喉道半径均值0.61μm、平均孔隙直径126μm、孔喉比57.8、排驱压力0.144MPa、最大进汞饱和度86%,属低渗细喉大孔型。

第一类毛管压力曲线

此类曲线向左下方靠拢并凹向右方,排驱压力较低,表明歪度偏粗,曲线存在一个明显平台,Sab介于40~50%,表明较偏粗歪度的喉道分布比较集中,分选较好,该类毛管压力曲线约占35%左右。

第二类毛管压力曲线

此类曲线亦稍靠近左下方凹向右方,但较前一类要差些,其排驱压力较高,属较偏粗歪度,曲线亦可见一个较短平台,但不平坦(明显上翘),Sab介于30~50%,从而表明吼道集中程度为中~较差,分选亦为中~偏差,该类毛管压力曲线约占58%左右。

第三类毛管压力曲线

此类毛管压力曲线,表现为排驱压力高,曲线向右上方靠拢,该曲线形态表明为细歪度(或极细歪度),孔隙吼道分选较差,为非有效储集层类型。

3储层非均质性特点

应用取心化验分析资料,即岩石薄片、岩石物性、粒度分析及孔隙结构分析等,对层内非均质及微观非均质描述如下。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定量描述储集层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主要指标有: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均匀系数、渗透率级差、渗透率韵律性、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等。除最后一项无资料外,对前四项指标定量计算结果为:

①渗透率变异系数(Vk

ki—层内某个样品的渗透率值(i=1.2.3…n)

—层内所有样品渗透率的平均值          n—层内样品个数

当 Vk=0.5时为弱非均质,0.5≤Vk≤0.7时为中非均质,Vk>0.7时为强非均质。

应用取心岩石物性分析资料,孔一段Ek12油组为弱非均质~中非均质,孔一段Ek13油组为中非均质-强非均质,孔一段Ek14、Ek15油组为强非均质。

②渗透率突进系数(Tk

kmax—层内最大渗透率

当Tk<2为弱非均质,Tk=2~3为中非均质,Tk>3为强非均质。

③渗透率级差(Jk

kmix—最小渗透率

级差越大非均质越强,级差越小非均质越弱。

Ek13-1-2、Ek13-1-3、Ek13-2-1、Ek13-2-3四层的渗透率级差分别为68、102、52、240。

④渗透率均匀系数

kp在0~1之间变化,越接近于1,均质性越好。

渗透率韵律性

从层内非均质分析可得各层渗透率分布基本呈复合正韵律,但是每个韵律层的厚度很小,所以显示出渗透率值忽大忽小、变化频繁,韵律性不强。这正是强非均质储集层的渗透率分布特点。

4储层微观物理特征

储集层微观非均质,主要指孔隙非均质、颗粒非均质和填隙物非均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利用取心井的岩样压汞分析、粒度分析及薄片鉴定。相邻区块岩样压汞分析,Ek13油组储集层孔隙非均质很强。如Ek13-1-1、Ek13-1-2砂体平均孔喉半径4.97~13.38μm,差异大;喉道分选系数大于3,分选差;最大连通孔隙半径8.15~15.66μm,差异大。

5 总结

储层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类型为主,有次生粒间孔隙、颗粒内溶孔、胶结物溶蚀孔隙、微裂隙。相邻断块上的井数据统计,该井平均喉道半径1.09μm、平均主要流动喉道半径4.75μm、平均喉道半径均值0.61μm、平均孔隙直径126μm、孔喉比57.8、排驱压力0.144MPa、最大进汞饱和度86%,属低渗细喉大孔型。从层内非均质分析可得各层渗透率分布基本呈复合正韵律,但是每个韵律层的厚度很小,所以显示出渗透率值忽大忽小、变化频繁,韵律性不强。这正是强非均质储集层的渗透率分布特点。

6参考文献

[1] 薄启亮. 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及实践[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 社, 2010: 1-17.

[2] 童晓光. 跨国油气勘探开发研究论文集[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 社, 2015: 3-9.

[3] 童晓光, 窦立荣, 田作基, 等. 21世纪初中国跨国油气勘探开发战 略研究[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1-16. 

[4] 吕功训. 阿姆河右岸盐下碳酸盐岩大型气田勘探与开发[M].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1-6.

[5] 韩大匡. 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5): 583-591.

[6] 穆龙新. 重油和油砂开发技术新进展[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 1-3.

作者简介: 杨超,男(1987.1-至今),2010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现就职于泛华能源有限公司,电话18643009065,邮箱2781552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