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3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张维维

天津市天水智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应用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通过对相关技术的细致剖析,全面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在能源供应、水资源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予以了美好的展望。

关键词:水利水电 工程技术

一、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方式,对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在科技持续进步的大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为水利水电事业的前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水利水电工程犹如一座宏伟的大厦,而技术则是其坚实的基石。随着时代的演进,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水资源合理调配的关键手段。在当今社会,能源安全和水资源管理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议题,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应用

(一)大坝建设技术

大坝,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核心建筑,其建设技术的优劣直接关乎到整个工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当前,我国在大坝建设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峡大坝、小浪底大坝等一系列伟大工程便是最好的例证。

大坝建设技术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坝型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进行坝型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例如,在峡谷地区,拱坝往往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其能够充分利用两岸山体的支撑力,有效减小坝体的体积;而在宽阔的河谷地区,土石坝则可能更为适宜,其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土石料资源,降低工程成本。此外,重力坝则以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的特点,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坝体结构设计是大坝建设技术的另一个关键方面。为了确保坝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采用先进的计算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对坝体在各种工况下的受力情况进行精确模拟,从而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建筑材料也被应用于坝体结构设计中,进一步提高了大坝的性能。

在施工技术方面,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者们不断创新和改进施工工艺。过程中,采用分层浇筑、振捣密实的方法,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度。

(二)水轮机发电技术

水轮机,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中将水能转化为电能的核心设备,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电站的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在水轮机发电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三峡水电站所采用的混流式水轮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单机容量高达 70 万千瓦。

水轮机发电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方面的趋势。一方面,提高机组的效率和可靠性是永恒的追求。通过不断优化水轮机的设计参数、改进制造工艺和提高运行管理水平,能够有效地提高机组的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同时,采用先进的监测和诊断技术,能够及时发现机组的故障隐患,提高机组的可靠性,减少停机时间,增加发电量。

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水轮机与其他能源的联合运行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例如,水轮机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互补运行,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稳定性。此外,水轮机与储能技术的结合,也为解决能源供需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释放出来,能够有效地提高能源的供应可靠性,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水资源调配技术

水资源调配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的重要手段。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则相对匮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大型水资源调配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便是其中的标志性工程。

水资源调配技术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和调蓄工程等。在水源工程方面,通过修建水库、引水工程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例如,修建大型水库可以在丰水期储存多余的水资源,在枯水期进行放水,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时空调节。同时,引水工程可以将水资源从丰富的地区引向短缺的地区,缓解当地的水资源压力。

在输水工程方面,采用先进的管道输送技术,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管道输送具有密封性好、输送效率高的优点,能够有效地降低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此外,还可以采用渠道衬砌等技术,减少渠道的渗漏损失,提高输水效率。

在调蓄工程方面,通过修建蓄水池、地下水库等设施,能够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更加精细的调节。蓄水池可以在短时间内储存大量的水资源,用于应对突发的用水需求;地下水库则可以利用地下含水层的储水能力,实现水资源的长期储存和调节。这些调蓄工程的建设,为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迎来了智能化的新时代。智能化技术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地质、水文等,从而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智能化设计软件还可以进行虚拟仿真,提前预测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在施工阶段,智能化施工设备的应用将提高施工的精度和安全性。例如,智能化塔吊可以根据预设的程序自动进行吊运作业,避免了人为操作的误差和安全隐患;智能化混凝土浇筑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布料、振捣和抹平,提高了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和效率。此外,智能化施工管理系统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在运行管理阶段,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应用将实现对工程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分析。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智能化监测系统可以采集到工程的各种运行数据,如水位、流量、压力、温度等。这些数据将通过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将自动发出警报,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

(二)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

在全球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一方面,通过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在大坝建设过程中,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减少土石方开挖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粉尘和噪声污染;在水电站运行过程中,采用高效的污水处理设备,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另一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在工程规划和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求,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例如,在河流上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预留生态流量,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在水库周边进行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此外,随着人们对新能源开发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水利水电工程将与其他能源开发技术进行更加紧密的融合,实现多元化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水利水电工程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联合运行,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稳定性。同时,水利水电工程还可以与储能技术相结合,实现能源的储存和调节,提高能源的供应可靠性。

(三)多元化能源开发技术的融合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多元化能源开发技术的融合已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将与其他能源开发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共同推动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能源融合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可以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进行互补发电。太阳能和风能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而水利水电工程则具有较好的调节性能。通过将水利水电工程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进行联合运行,可以实现能源的互补供应,提高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在白天阳光充足时,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满负荷运行,而水利水电工程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节,储存多余的水能;在夜晚或风力较强时,风能发电系统可以发挥作用,水利水电工程则可以根据电网需求进行发电,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此外,水利水电工程还可以与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进行协同开发。通过综合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可以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应,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同时,能源融合还可以促进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推动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四、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蓬勃发展,智能化技术、绿色环保技术以及多元化能源开发技术的融合已然成为未来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我们必须加大对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全力推动水利水电事业的稳健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坚实的能源和水资源根基。我们坚信,在科技的引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浩, 周祖昊.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发展与应用[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8.

[2] 张超然. 水利水电工程科学技术发展研究[J]. 水利学报, 2019, 50(1): 1-11.

[3] 李培蕾.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生态问题及生态保护措施[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8, 43(10): 157-161.

[4] 陈祖煜, 汪小刚.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新技术应用与发展[J]. 水利水电技术, 2017, 48(1): 1-7.

[5] 周建平, 杜效鹄.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发展与展望[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6, 36(5): 1-7.

[6] 刘宁.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5.

[7] 郑守仁.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施工新技术[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4.

[8] 胡志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

[9] 顾冲时, 吴中如.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控理论与技术[M]. 科学出版社, 2012.

[10] 沈凤生.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