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丰泉劳务派遣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本文从混凝土防渗漏技术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当前房屋建筑中常见的渗漏原因,并提出了多项有效的防渗漏施工技术。结合实际施工案例,重点探讨了混凝土裂缝防治、外墙模板螺栓孔防渗处理、施工缝与接茬部位的防水工艺等关键环节的防渗漏措施,旨在提升混凝土结构的防水性能,确保建筑物的长期使用安全。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防渗漏;施工技术;裂缝防治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屋建筑工程尤其是高层及地下建筑项目数量日益增多。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凭借其强度高、成本低和施工便捷的优点,成为了多层及高层建筑的首选结构形式。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筑结构防水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等相关标准,建筑结构的防水要求日益严格,特别是在外墙防水及防渗漏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为确保建筑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维持其良好的防水性能,需合理应用防渗漏技术,以此从整体上提升建筑质量。
1、防渗漏施工技术的实施措施
1.1 选择高品质材料
混凝土的基础材料——水泥,应选择低热水泥(例如,32.5级水泥),以减少水化热,避免因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骨料方面,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40 mm,细骨料的砂率(即砂与石的比例)应控制在40%-60%之间,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渗性。对于防水材料,常用的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厚度应控制在2.0 mm左右,涂刷时应使用专业喷枪,确保均匀涂布,达到防水效果。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具有自防水功能的水泥基材料,如聚合物水泥砂浆,可以显著提升防水层的抗渗性能。施工时,配制混凝土时水灰比应控制在0.4-0.5之间,确保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工作性和强度[1]。
1.2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比与浇筑
凝土的水泥、砂、石的配比应依据设计要求进行精准计算。对于外墙防渗漏的混凝土,常用的配比为1:2:3(C30等级),即水泥:砂:粗骨料的重量比。水灰比应严格控制在0.45以内,以确保混凝土具有较低的空隙率和较高的密实度。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浇筑厚度应控制在300 mm左右,并确保每层充分振捣。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浇筑时应使用振动棒进行振捣,振动时间应控制在15-20秒,确保混凝土没有气泡和空隙,避免造成渗水通道。
1.3 渗水点的精准定位与处理
对于混凝土裂缝,一般来说,裂缝宽度超过0.1 mm时,就有可能导致渗水。因此,采用化学灌浆法对裂缝进行处理,一般采用的材料为聚氨酯或环氧树脂,其灌注压力应控制在0.3-0.5 MPa,注入时间为15-20分钟,确保灌浆完全填充裂缝。
对于施工缝和接茬部位,一般在施工时采用专门的防水处理材料进行封闭,如聚合物水泥砂浆。施工缝的处理方法包括清理接缝表面,凿毛深度应达到3-5 mm,并在接缝处涂刷防水砂浆,厚度一般控制在2 mm左右,确保与混凝土之间的密实结合[2]。
如果渗水点位于管道周围,则应使用水泥基防水材料填充,且填充材料的厚度应根据渗水点的大小来确定,一般厚度为50 mm。针对管道周围的防水处理,还应加设止水带或止水螺栓,进一步加强渗漏防治效果。
2、关键施工环节的防渗漏技术
2.1 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
2.1.1 设计阶段的防治措施
在设计阶段,首先要合理选择混凝土结构的配筋方式,尤其是对墙体、楼板等关键部位的钢筋布置应精心设计,以确保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对于可能产生温度收缩或沉降裂缝的部位(如窗台、门洞、楼层接缝等),应增加钢筋的密度和数量,合理设置沉降缝和施工缝,避免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因温度和湿度变化而产生裂缝。
同时,在设计中应考虑采用抗裂性能较强的混凝土类型,例如采用低热水泥或加入适量的矿物掺和料(如粉煤灰、硅灰等),降低水泥水化热,减少因热胀冷缩引起的裂缝。
2.1.2 材料选择与配比
混凝土的材料选择对裂缝防治至关重要。首先,水泥应选用低热水泥或中热水泥(如P.O 42.5等级水泥),以减少水化热的释放,避免因热胀冷缩引起的裂缝。其次,砂石的质量应符合标准,砂的含泥量不得超过2%,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控制在40 mm以内。
对于混凝土配比,水灰比(即水与水泥的质量比)是防裂的重要指标。根据实际施工需求,水灰比应控制在0.45以下。过高的水灰比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够,且容易产生较大的收缩裂缝。
2.2 外墙模板螺栓孔防渗技术
为避免这些孔位成为渗水通道,必须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首先,在设计阶段应合理规划螺栓孔的位置和数量,尽量减少孔位密集和设置在易积水的部位。可选用防水材料如止水条、膨胀止水带等,加强孔位的密封性。
在施工过程中,常用的防渗措施包括使用止水螺栓或临时封堵材料(如橡胶塞、塑料塞等),以防止混凝土浆体通过螺栓孔渗出。止水螺栓具有橡胶圈密封效果,可有效避免混凝土固化后渗水。此外,可以在模板和混凝土接触的部位设置止水带或止水条,进一步增强防水效果。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拆模时要及时清理孔洞周围的残留物,并对螺栓孔进行修补处理。常见的修补方式是使用聚氨酯或环氧树脂等材料进行灌浆封闭,确保无渗漏点。对于较小的裂缝,可采用柔性密封胶进行修复。
2.3 施工缝与接茬部位的防水处理
在施工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将施工缝设置在承受较高水压的部位,尤其是地下工程的基坑、地下室外墙等重要防水位置。如果施工缝不可避免,应设置止水带。止水带建议使用PVC或橡胶材质,宽度不小于100mm,厚度不小于4mm,且确保其与混凝土粘结良好,避免止水带滑动或破损。施工缝表面需进行粗化处理,去除浮浆和杂质,确保其与新浇混凝土的良好结合。对于混凝土接茬部位,首先要进行表面清理,清除杂物并湿润接缝面。接缝前,一般在混凝土表面涂抹一层厚度为20mm的砂浆,增加粘结力,防止水从接缝处渗透。施工缝表面可使用水泥基结合砂浆进行修补,也可以使用聚氨酯或环氧树脂灌浆。灌浆压力应控制在0.4MPa~0.6MPa,灌浆持续时间为5~10分钟,以确保材料充分填充和渗透。
2.4 外窗、外墙洞口及阳台防水技术
首先,应确保外窗洞口的尺寸精准,且窗框与外墙之间的缝隙应按照不同装修方式进行预留,一般为20~30mm。安装窗框时,应使用聚氨酯发泡剂进行填充,发泡剂填充应均匀、密实,避免出现空隙和缝隙。发泡剂固化后,需修整平整,避免留下多余的发泡剂或造成嵌缝不密实。其次,外墙洞口一般用于安装管道、空调外机、排气扇等设施,必须做好防水处理,避免水分通过这些孔洞渗入室内。对于预埋洞口的防水处理,应采取以下措施:
洞口应使用嵌缝密封材料,如聚氨酯或硅酮密封胶填充。密封胶应在清理干净的孔壁上均匀涂抹,确保密封材料与孔壁良好结合。对于较大的外墙洞口,可使用防水套管,将套管与混凝土墙体之间的缝隙填充防水砂浆,确保其密封性。洞口周围应设置加强的防水层,特别是在地下室外墙或高湿环境中,建议使用聚氨酯防水涂料进行涂刷,涂层厚度不低于2mm。
结束语:总之,混凝土结构防渗漏技术是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在于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居住舒适性及长期安全性。通过对混凝土裂缝、防水处理工艺及接缝处理等关键施工环节的深入分析,结合现代化的施工技术与材料,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结构的渗漏问题。随着建筑行业对防水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防渗漏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将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许大伟. 防渗漏施工技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江西建材,2023(5):365-366,369.
[2]张胜利. 房建防水混凝土结构防渗漏施工技术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17):244-246. DOI:10.1
作者简介:葛闯(1992.01-),男,汉族,江苏泗阳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杭州丰泉劳务派遣有限公司,任技术员,从事房屋建筑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