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城头高级中学 222131
摘要:历史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理解当下,并展望未来。本文先阐述了“新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再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探究活动和案例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深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并促进知识迁移,最终实现历史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新情境;历史教学;激活学习
引言:“新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新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进行探究和体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新情境”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具体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促进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的培养。
一、“新情境”激活历史课堂的意义
(一)提升学习兴趣,点燃历史的火种
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别是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那些远离他们日常生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非易事。而“新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生动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历史。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感受到历史的鲜活与生动,从而提升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点燃心中对历史探索的火种。
(二)加深理解深度,探寻历史的真相
“新情境”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历史探究。通过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这种多视角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探寻历史的真相,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构建独立的历史观
历史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历史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的历史观。“新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争议性情境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争论中碰撞思想、质疑权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历史观念。同时,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历史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全面分析,形成理性的历史观。
(四)促进知识迁移,将历史融入生活
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新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将历史情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生通过这种联系现实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还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效率和应用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践行历史知识和智慧。
二、“新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为例,可以通过构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这一历史场景,让学生与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该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可以将课堂布置成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工作室,例如,墙上挂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等作品,桌上摆放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书籍、画笔等物品,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学者彼特拉克、薄伽丘,以及佛罗伦萨的市民,他们可以就各自的艺术作品、人文主义思想、古典文化的复兴以及文艺复兴对社会带来的变化等问题展开讨论。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达·芬奇,你认为文艺复兴是如何诞生的?”、“米开朗基罗,你如何看待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彼特拉克,你认为人文主义思想如何挑战了中世纪的思想体系?”等。通过自由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角色身份和观点进行互动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角色进行思想碰撞。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例如:文艺复兴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和精神内核是什么?文艺复兴运动对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自由讨论和教师引导的共同作用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氛围和思想观念,并逐渐加深对该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构建历史情境,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氛围和思想观念,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角色扮演和互动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并尝试创作一些与文艺复兴相关的艺术作品,例如绘画、诗歌、音乐等。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演讲或辩论,例如:“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你怎么看?”、“文艺复兴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等。通过以上方式,教师可以将课堂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互动平台,使学生在“新情境”中学习历史,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丰富的体验。
(二)设计探究活动,促进深度学习
设计探究活动是“新情境”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够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首先,可以围绕鸦片战争这一主题,设定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表现出了哪些爱国主义精神?接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例如:第一组研究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探讨鸦片贸易、中国社会状况、国际形势等因素如何促成了鸦片战争的发生;第二组研究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分析其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它对中英关系的影响;第三组研究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史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材料,例如:有关鸦片贸易的资料、清政府腐败无能的资料、英国侵略政策的资料、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相关文献、鸦片战争战役的资料、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变革的资料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利用课本、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资料搜集和整理的任务。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见解,并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鸦片战争的各个方面。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例如:制作PPT、视频、演讲等,以展现各自的探究成果。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社会影响,并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运用案例教学,深化历史理解
选择典型的历史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是深化学生历史理解的重要途径。以《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新文化运动》为例,通过选取鲁迅、胡适等代表人物的具体事迹,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以犀利的笔触揭露封建礼教的黑暗,成为当时思想界的先锋。通过分析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批判精神。鲁迅通过“狂人”的形象,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直击社会弊病。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狂人日记》选段,讨论鲁迅为何选择用“狂人”的视角来批判社会,以及这种写法对当时社会产生的震撼和影响。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背景和思想深度,还可以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另一重要人物,他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白话文运动。通过选取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作为案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其提出的“不言之无物”、“不作无病呻吟”等文学改良主张。胡适的这些主张,不仅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革新,更是对封建思想的一种反叛。课堂讨论可以围绕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展开,探讨其对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胡适的思想如何反映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并对比其与鲁迅在思想主张上的异同。这种讨论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理解,提升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通过鲁迅和胡适的具体事迹分析,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及其思想,还能够理解这一运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新文化运动不仅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全面反思和重建。鲁迅和胡适代表了不同的批判方向和改革路径,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进程。教师可以在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这些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思考他们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这种案例教学法,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典型历史案例的分析,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理解和感悟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
结束语:“新情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思考、积极探索,让历史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趣味和意义。它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由畅游,汲取智慧和力量。相信在“新情境”教学模式的引领下,高中历史课堂将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将更加热爱历史,并从中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他们不仅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更成为了历史探究的主动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刘正寿.基于新情境,问题导向的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以高三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经济(1840年以前)"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2(10):33-36.
[2]罗琳.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打造有温度的历史课堂——以《货币的"温度"——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一课时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 2022(5):49-51.
[3]王雪.历史情境构建的途径与实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3(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