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高新迎宾实验学校 蚌埠第十八中学 233000
摘要: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正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语文教学领域,融入文化意识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本文探究了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第三学段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并根据当前教学实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保障策略,旨在切实增强小学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意识;语文教学;教学设计;第三学段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多样性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这一背景下,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往往决定了其未来的社会适应性与发展潜力。因此,本文立足于第三学段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方式,希望能够为祖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1、文化意识的作用
文化意识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个体对文化的基本认知,更是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的体现。首先,文化意识是学生理解自身文化背景、认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往往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形成坚实的文化根基,从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文化自信与独立性。这种认同感为学生提供了面对文化冲突与价值选择时的内在动力和指引。在第三学段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有效整合、建构单元文化意识培养教学设计、单元主题活动、评价量表等,有效检索本学段各单元文化意识载体,通过诵读积累、欣赏情境教学、演讲、辩论、课本剧、实践活动等诸多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快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会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让学生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这一研究目标。
2、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第三学段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在第三学段(五至六年级)语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此阶段的学生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认知能力,是深化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认同的理想时期。因此,如何在单元整体设计中有效渗透文化意识,不仅要求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做到有的放矢,还需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进行精心设计,以实现知识与文化的双重传递。
2.1单元主题的设定与文化背景的整合
单元设计的首要步骤是明确教学主题,并结合主题设定相应的文化背景。对于五六年级学生而言,主题应紧密结合课文内容,重点选择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文本,如《论语》、唐诗、历史故事、革命题材等。这些文本不仅语言简洁且富有哲理,还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通过选择这些文本,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他们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教师应注意将这些文化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人物或社会背景,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形成多维的文化感知。比如,在教授与历史人物相关的课文时,可以结合该人物的时代背景及其文化贡献,整合本学段同主题单元人物,帮助学生形成对该人物所代表的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
2.2教学内容的文化渗透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通过精心设计,确保文化意识能够深刻渗透到每一课时之中。因此,教师需先从课文的语言和情节入手,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以文学作品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审美观念、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及其哲学思想,从而帮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中逐步建立起对文化的认知。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比较。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这种跨文化的比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激发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同和尊重。
2.3教学活动的文化引导
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语文教学设计应当注重实践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文化。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诵读经典、演讲等活动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深化对课文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古诗文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诗人或历史人物,生动地再现其文化情境,进而加深对其文化理念的感知。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文化探访,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或是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化书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这些课外活动可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到文化的实物载体,促进其对所学文化的全面理解。
2.4评价机制的文化导向
单元整体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还应体现在评价机制的设计上。传统的评价方式大多侧重于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和答题技巧,而忽视了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在设计评价标准时,教师应将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同纳入考量范围。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发言、写作作业、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例如,在课后写作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与思考,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机械复述。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文化问题,并通过书面表达展现其文化理解的深度。
3、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第三学段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保障
3.1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实践中的核心力量,其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设计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储备和深刻的文化认知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来说,除了掌握语言教学的基本技能外,还需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对文化的理解不仅限于课文中的显性内容,还应深刻把握隐性文化内涵,如道德伦理、审美标准、传统节日等,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领会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3.2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是保障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支撑。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语文教材已逐渐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如经典诗文、历史人物的传记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学段主题,精心挑选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和感悟文化。除了教材,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也为文化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能够生动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如通过播放与古代诗人相关的纪录片或朗诵视频,编排读唐诗课间手指操等帮助学生在视听体验中感受文化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些资源,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具体表现,从而增强他们对文化的情感认同。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还可通过网络资源、虚拟课堂、在线学习平台等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访问在线博物馆、历史文化网站或参加虚拟文化讲座,学生能够在更为广泛的信息网络中接触到多元文化的内容,进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结语:
本文围绕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第三学段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探讨。通过对教学设计过程的详细剖析,提出了以单元主题设定、文化背景整合、教学内容渗透、教学活动引导和评价机制保障为核心的教学框架,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路径。未来,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与科技的进步,文化意识的培养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与传承,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文化底蕴的下一代,以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迎接明天将是未来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俊山.指向文化意识发展的小学英语与语文融合路径[J].嘉应文学,2023,(18):129-131.
[2]杨新芳.立足名著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文化意识[J].文学教育(下),2021,(11):116-117.
[3]高永莲.浅谈“三个文化”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研究,2024,(14):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