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理念下幼儿园美工区材料投放的现状分析——以H幼儿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指南》理念下幼儿园美工区材料投放的现状分析——以H幼儿园为例

袁珊珊

浦口区实验幼儿园 江苏 南京 211800

摘要:美工区作为幼儿园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皮亚杰曾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的投放是一门艺术,如今老师对美工区材料投放还缺乏一定的科学认识,而美工区材料投放也没有成为幼儿园研究的重点内容。笔者在综述材料投放策略的基础上采用了观察法,分析了H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的现状。

关键词:幼儿园;美工区;材料投放

一、研究背景

笔者曾在Z幼儿园见习,发现Z幼儿园作为一所省级优质幼儿园,其美工区仍然存在着几大问题。首先是材料不够多样;其次老师对美工区材料的投放缺乏动态性;再者,很多老师将区域活动时间看成是自己放松娱乐的时间,对孩子缺乏观察和有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结束后,幼儿的作品往往就仍在随便叠在桌上,缺乏展示交流;最后老师往往将美工区的时间作为孩子们的“作业”时间,为了布置主题墙,老师规定了幼儿的作品内容和材料做法,幼儿缺乏自主探索,作品也千篇一律。后来笔者在H幼儿园进行见习,其美工区发展得较好,材料、形式多样,笔者以其为案例对中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美工区的重要价值

《指南》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 现有美术活动往往为老师讲解技能,幼儿模仿练习,课堂时间有限,留给幼儿的操作时间少。而且在美术集体活动中教师往往规定了活动主题、材料、做法,儿童进行自己创造的机会较少。美工区可以冲破美术集体教学的藩篱,我们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时间、材料、空间进行自主选择、个性表达、想象创造,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园美工区存在着重要的价值。

三、美工区材料投放原则

(一)安全性与多样性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存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同样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上我们也应该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在选择材料时我们应该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同时美工区材料投放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活动质量。在美工区中教师应该给幼儿接触多样艺术材料的机会,但并不是一次性投放,以免妨碍幼儿对材料进行探索。

(二)适龄性与层次性

刘冰冰在《美工区活动材料的策略》中提出“儿童所使用的任何技巧或材料必须符合他们表现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表现的水平和需要是不同的,所以提供的美术材料要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要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对同一年龄的幼儿来讲也应根据其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来提供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难到易得要求,使材料 “细化”,为能力、经验不同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目标性与动态性

侯娟珍提出“环境与材料的创建、投放,对幼儿的兴趣、探索起到了关键作用。教育目标可以包含在众多的投放材料中”,在材料投放过程中可以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中,也可以根据主题目标进行材料的投放,如秋天主题可以投放落叶、果实等。此外材料的动态性还体现在各年龄段及平行班之间的互动上,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角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四)符合幼儿兴趣

教师在提供美术材料时,一定要注意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注重选择生活化的材料,材料可以是身边随处可见的材料,是幼儿熟悉又陌生的材料。甚至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收集材料,既增强了环保意识,同时培养了节约的习惯,更进一步提升了幼儿动手操作材料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四、H幼儿园中班美工区中材料投放现状

(一)材料投放切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环境是幼儿园的“隐性课程”,在笔者见习过程中发现在美工区环境创设时,老师注意到幼儿当下的经验,让幼儿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尝试观察创作。例如,教师在墙面上贴了《蚂蚁争西瓜》的范画供幼儿欣赏,考虑到幼儿的审美偏好,画面较为童趣、可爱,也不失美观,同时画面的内容、构图简单,符合中班幼儿的绘画发展水平。幼儿观察到美工区布置的背景图片后,活动时幼儿尝试自己模仿并创作出了各种不同的作品。

(二)材料投放层次多样

侯娟珍指出了美工区存在的两个问题,幼儿经常使用的绘画工具相对单一,幼儿园中绘画工具的使用相对模式化。

笔者发现H幼儿园美工区常备材料较为齐全。常规材料包括常用工具类和各样纸张,在种类上提供了各种自然的、低结构的、生活化材料。如:各种瓶子、纸盒、石头、树叶、毛线等等。同时考虑到幼儿经验的连续性,幼儿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手工基础,但对于一些材料的运用尚缺乏一定的认知基础,或者有些材料的运用对于幼儿的技能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提高创作水平的支架,如在美工区为幼儿提供半成品材料,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幼儿对于这些源于生活而又“新奇”的低结构美工材料更感兴趣,比如,连续的两三周,来得最早的幼儿经常选择瓶子画。

      

图1                   图2

(图1:老师在纸上画上造型,幼儿对折后按线条剪纸)

(图2:在手工花投放后,发现某些幼儿操作困难,提供了半成品花)

(三)更新材料推动对材料的创新运用

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和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是被强迫的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范式,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

在更新材料后,幼儿尝试会对材料的创新型运用,如第五周班级美工区投放了树叶,投放树叶后,老师示范了制作树叶画。笔者发现,在幼儿后续的操作中幼儿开始对树叶画进行添画,在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后,幼儿受到了很大的鼓励,尝试综合运用美工区的材料进行创新型制作。在第六周进行的活动中,幼儿已经学会了用树叶装饰其它活动中的作品。经常在幼儿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孩子们对多种材料能够进行灵活创造性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黄俐.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4):64

[2]胡文英.小班美工区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88

[3]刘冰冰.美工区活动材料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8):24

[4]侯娟珍.绘画工具对幼儿园绘画表征影响的研究[D].硕士论文,山西师范大学

[5]姜琳.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