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环地质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1-10
/ 2

水工环地质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安卓,管方凯,郭毓佳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山东省泰安市,271000

摘要:水工环地质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综合应用地质勘探、水文地质调查、环境监测等手段,该项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能够准确评估矿山地质灾害风险,有效监测预警潜在灾害,为矿山地质灾害的科学防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技术;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防治

1.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人为因素或自然现象的相互作用,导致矿山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地质异常变化,进而对矿山生产、人员安全及生态环境造成威胁或损害的现象。

根据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类型

描述

地面塌陷

地下采空区上方地面发生塌陷,形成坑洞或裂缝

山体滑坡

降雨、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山体岩土体沿斜坡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

降雨激发的,由水和土石混合而成的流动体,具有强大的冲刷能力

矿井突水

地下含水层或断层水突然涌入矿井,造成淹井事故

矿井冒顶、片帮、岩爆

地下开采过程中,顶板、侧壁岩石因应力集中而突然垮落或爆裂的现象

表1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描述

2.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 地面塌陷成因:地下采空区不断扩大,导致上方岩层失去支撑,加之地下水侵蚀和地表荷载作用,最终发生塌陷。
  • 山体滑坡成因:地形坡度大、岩土体结构松散、降雨量大且持续时间长等因素,导致山体稳定性降低,发生滑坡。
  • 泥石流成因:雨激发下,松散堆积物与水流混合形成泥石流,其发生与地形、降雨强度、植被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
  • 矿井突水成因:地下含水层与采空区连通、断层导水性强、开采过程中破坏隔水层等因素,导致矿井突然涌水。
  • 矿井冒顶、片帮、岩爆成因:地下开采过程中,岩石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当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顶板、侧壁岩石发生垮落或爆裂。

矿山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威胁矿山生产安全,导致停产、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破坏。地面塌陷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土地利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河道,破坏水系平衡;矿井突水污染地下水,影响饮用水安全[1]。因此,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对于保障矿山生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水工环地质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中的应用

3.1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在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中,利用水工环地质技术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能够科学、系统地识别矿山区域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为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具体而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需综合考量矿山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性质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通过运用水工环地质技术,如地质勘探、水文地质调查、遥感监测等手段,可以详细查明矿山区域的地质背景,掌握地下水的分布与运移规律,了解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状态。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灾害资料、气象水文数据以及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对矿山区域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频率及潜在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和评估。

评估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对矿山开采活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重点分析,如地下采空区可能导致的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灾害,以及矿井突水、冒顶、片帮等井下灾害[2]。通过科学评估,可以明确矿山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为后续的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及应急响应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根据评估结果,还可以针对性地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如优化开采方案、加强支护措施、完善排水系统等,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3.2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

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是水工环地质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这些模型结合了地质、水文、环境等多方面的数据,通过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需进行风险因素与权重分析。这些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度、降雨情况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每个风险因素都根据其潜在影响程度被赋予了一个评分范围(1到10分),其中10分代表最高风险[3]。同时,每个风险因素还被分配了一个权重,反映了该因素在总风险中的相对重要性。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矿山区域的具体情况,对每个风险因素进行评分。例如,如果某地区地层岩性复杂,易于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则地层岩性的评分可能较高;如果该地区地质构造稳定,则地质构造的评分可能较低。同样地,降雨情况、坡度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分。之后,利用风险评估公式进行计算,如式(1)。

       (1)

其中,R代表地质灾害的总风险指数;是第i个风险因素的评分;是与第i个风险因素相关联的权重;Σ表示求和运算。

假设某地区地层岩性评分是8,地质构造评分是6,坡度评分是5,降雨情况评分是7,人类工程活动评分是4。将这些评分与对应的权重相乘,得到加权评分,然后将所有加权评分相加,即可得到总风险指数。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R = (8 * 0.3) + (6 * 0.2) + (5 * 0.15) + (7 * 0.2) + (4 * 0.15) = 2.4 + 1.2 + 0.75 + 1.4 + 0.6 = 6.35

这个总风险指数(6.35)反映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水平。决策者可以根据这个指数,采取如加强监测预警、优化开采方案、加强支护措施等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3.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水工环地质监测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矿山区域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稳定性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持续监测上。利用遥感技术、地质雷达、地下水监测井等多种手段,可以实时获取矿山区域的地质信息,为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作则依赖于科学的监测项目和预警阈值设定,预警阈值的设定是基于历史灾害数据、地质条件分析以及专家经验判断,旨在确保预警系统能够在灾害发生前发出准确、可靠的预警信号。预警等级划分与响应措施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可以将预警等级划分为不同级别,如蓝色预警(低风险)、黄色预警(中风险)、橙色预警(高风险)和红色预警(极高风险)。不同预警等级对应不同的响应措施,如蓝色预警时加强日常巡查,黄色预警时启动应急预案,橙色预警时组织人员撤离,红色预警时则实施紧急救援和灾害控制[4]。预警系统的运作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析、预警信息发布以及响应措施执行等环节。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根据预警等级自动或人工发布预警信息。同时,预警系统还需要与矿山企业的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响应措施,有效控制灾害发展,保障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

结语:

综上,水工环地质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不仅能够提高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还能为灾害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水工环地质技术将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龙刚. 基于水工环地质技术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J]. 世界有色金属, 2023, (05): 166-168.

[2]张龙生. 水工环地质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分析[J]. 世界有色金属, 2023, (04): 205-207.

[3]梁洪成. 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 世界有色金属, 2022, (24): 217-219.

[4]魏名旺.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对水工环地质技术的探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22, (22): 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