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国有牛岭水林场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森林资源的日益减少,森林病虫害问题愈发严重,对我国生态环境和林业经济造成巨大的威胁。本文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森林病虫害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可供林业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成因;防治措施
1、前言
森林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中之重,强化对森林病虫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是目前林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在森林生产过程中,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构成严重威胁,其危害程度深重,可导致林木生长受阻、产量下降,甚至大片林木死亡,影响生态平衡。此外,病虫害还加剧水土流失,对林业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开展林业病虫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的目的是确保我国森林资源的安全,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2、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成因分析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脆弱、人工林树种单一及对外贸易频繁等。传播途径则有人为传播和昆虫传播等,其中人为造林、营林活动及种苗调运等环节易导致病害的广泛传播。
2.1既有人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
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现状调查与分析表明,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既有人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自然因素导致的森林病虫害主要包括气候异常和生态系统失衡。全球变暖引发环境变化,使病虫害种类增多、繁殖加快。同时,生态系统脆弱,植物抵御能力下降,为病虫害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自然因素影响范围广泛,对森林资源造成的损害最严重,控制难度也随之增大。此外,在控制措施中,许多病虫害品种都是通过繁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从而使控制措施的作用越来越弱,若不从根本上控制,很容易造成病虫害的发生。人为因素在森林病虫害的成因中占据重要地位。过度开发、不合理种植规划、林木管理粗放以及化学农药的滥用,破坏了森林生态平衡,降低了森林抵抗力,导致病虫害种类增加、范围扩大。
2.2 森林生态系统失衡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
生态系统破坏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削弱了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为病虫害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使得病虫害种类增多、扩散速度加快,对森林资源和生态链构成严重威胁。
目前,森林病虫害现象加重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系统失衡导致其自身免疫能力降低,其原因是原有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导致森林生态链不完善,大幅度降低森林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导致虫害天敌减少,进而加重森林病虫害。现阶段,大部分地区的森林主要是由自然林以及人工修复林组成。人工林与自然林的生态系统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不合理混配会导致森林的生态系统紊乱,加大了森林遭受生物侵袭的风险。
2.3森林病虫害传播力强,防治难度大
森林病虫害防治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到林木的生长质量。森林病虫害传播能力强,一旦发生传播会造成大面积蔓延,严重影响到林区的生态稳定;森林病虫害一旦发生,则难以有效防治。比如:松类疱锈病、烂皮病等的发生,会形成大面积蔓延,形成灾害性的病虫侵害。因此,森林病虫害防治中,要充分发挥营林措施的重要作用。
3、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措施
3.1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应加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利用智能传感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实现病虫害的智能化监测、预警和防控,提高预测预报效率和准确率,为科学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3.2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应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引入现代化科技手段,如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提升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精准度,并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实现防治技术的科学化、高效化。
3.2.1生物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及生物农药等自然手段防治病虫害,具有持续时间长、环境污染小、害虫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
3.2.2 化学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化学防治技术利用有毒化学物质(化学农药)消灭病虫害,具有效率高、见效快、地域和季节限制小等优点,但可能导致植物药害、人畜中毒及环境污染,需谨慎使用,并注重剂量控制,以防过度使用破坏生态平衡。
3.2.3物理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利用声、光、电、温度及诱杀剂等物理手段干扰害虫生长发育。常见方法包括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糖醋液诱杀等,这些方法简便实用、无污染,能有效控制害虫,维护森林生态平衡。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地区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经验,并根据本地区林业资源的特征,采取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尽量采取绿色、无污染的工作模式来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和水平,要采取绿色防控技术,将生物防控技术和物理防控技术融合,充分地发挥两者的优势,从而形成完善的病虫害防治模式。
3.3科学人工造林
营林技术措施通过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木抗病虫能力、实施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保障森林资源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要增强全生态系统的抵御能力,必须在实施人工造林前进行合理的计划,并将其与当地的土壤、气候因素相结合,选用适宜的苗木,既要选用本地的本地树种,又要坚持适地适树,还要保证所选用的苗木品质优良,要有很好的抗性。此外,在人工造林时,要大力发展混交林,使纯林的造林面积大大降低。通过建立混交林,可以使林内的生物群落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形成多种类型的群落,提高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抗病力。
3.4动态监测森林病虫害
动态监测森林森林虫害、病害的态势是有效预防森林病害、虫害发生的主要手段。对已经发生虫害或者病害或者病虫害的森林首先可以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予以封锁,其次是采取科学、有效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这样不但有效阻止了病虫害在森林中的发展蔓延,而且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绿化造林前,必须强化绿化苗木病害、虫害的检疫力度,保障所栽植的绿化苗木是没有带有虫害、病害或者病虫害的优良苗木,以此保证新植苗木健康成长,避免森林病、虫害发生。采用先进的科技术手段,监测森林生长状况,如果监测到森林树木有虫害或者病害,即可报告上级森林主管部门,为了保证监测效果的准确性,监测时还需要注意森林林地所属地的气候因子及树木生长情况。
3.5推动社会公众参与森林病虫害防治
应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森林病虫害危害的认识与防治意识,鼓励民众参与监测、举报病虫害信息。通过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引导公众直接参与防治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森林保护合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病虫害是一种极具毁灭性的灾害,其复发率高,突发性强。在森林生产过程中,由于病虫害的危害,会对林区乃至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迅速地损害,严重影响到森林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森林生产中,要充分认识病虫害防治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以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防治病虫害给森林资源带来的损失,促进森林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熊鹏炜.浅析森林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J].现代农业研究,2022,(02):94-96.
[2]李维星.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园艺,2021(4):56-57.
[3]张玥冕.林业种植的病虫害防治策略浅析[J].农业与技术,2019,38(12):190.